一个都不能少 (1999)
剧情简介

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村长不得不从隔壁的村子找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高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可是无奈找人不容易,只好嘱咐魏敏之每天给他们抄课文,准确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原本30多个学生,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个。

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太年轻了,没有老师的样子便开始欺负她,整个教室都乱哄哄的。张慧科家境贫穷,母亲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呼吁同学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

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辛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而且这些山区的孩子得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

魔法时刻奖:张艺谋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张艺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张艺谋

最佳导演:张艺谋

最佳摄影(提名):侯咏

最佳故事片(提名)

最佳故事片

群众最喜爱的农村题材电影

最佳影片奖

小耳朵图吗2006-08-03
385
小学全班组织去看的电影,有很多人感动的哭了………
花落 思量错2017-04-12
271
当时很佩服张艺谋,能用这么纯真的孩子去演,而且还很不错,看完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种执念也是一份发自心底里的爱。
初音求道大帝2020-10-03
143
8分,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打败了《成为约翰马尔塞维奇》,勇夺金狮。豆瓣人们只知道《小鞋子》《何以为家》,却不知道这部《一个都不能少》(当然质量确实比不上前两者,不过被严重低估也是事实)。 那个时候的张艺谋,拍电影多质朴,多关注民生啊。后面越来越浮夸,口号越喊越响…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2010-07-06
1009
这个故事最终只改变了魏敏芝一个人的命运而已
我靠2009-04-11
525
你还记得用粉笔在黑板上很认真的写出一个字的感觉吗?
美神经2017-07-06
171
确实,对于教育来说,一个都不能少,可是,对于现实来说,金钱却不能少。
Over52007-01-23
850
只可惜片子拍过了以后中国山区里的孩子还是那个样子
就这样醒到天黑2018-10-22
231
张艺谋早年的电影,都有那种一瞬间穿透人心的力量,镜头语言非常的质朴自然,大道理都是深入浅出,有人说张艺谋是凭借着拍摄中国的落后而取悦于西方的,我不那么认为,一个有良知的导演应该做做这些工作,现在的中国电影动辄就在城市里男欢女爱,可是城市文明的现实力作一部都没有见到过。在九十年代,张艺谋的电影聚焦于农村和城市文明的对抗是并不刻意的,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张艺谋做到了他做的工作,应该予以客观的评价!
冰红深蓝2020-02-23
89
张艺谋二擒金狮奖之作。1.非常质朴而粗粝的写实主义,所有演员都以真名实姓入角,口音接地气,前半部在村看人,后半部进城寻人,如此真切地呈现出部分乡村教育条件的落后与城乡间的差异与鸿沟。2.对乡村人的直接、稚拙与固执倔强劲儿的描摹及权力机构的通情达理同质于[秋菊打官司]。3.魏敏芝的狂奔(两次追村长车)、被体育老师选中的长跑能手与向城进发的长途步行契如[我的父亲母亲]变奏。4.在乡村强调移动,在城市则凸显静态与蹲守,一如两组绵长的叠化蒙太奇(以毛笔写百张寻人启事&在电视台大门口询问每个人)。5.万能的台长+对电视节目媒介生态的剖露意味深长。6.对钱的计算才是真正实用的应用题,从教歌忘词到真实搬砖。7.对教课与代课中熊孩子们的捣蛋日常深有体会,至今依然适用。8.由极尽节省的粉笔头至每人尽情写字的彩色粉笔。(9.0/10)
丑嘴唇2020-12-10
14
1学习委员张明献的那篇日记可以起个名字叫《最后一根粉笔》,效果堪比《最后一课》。2小哥哥小姐姐们轮着喝两罐3块钱的可乐,让我赶紧打开一瓶可乐安抚我哗哗的泪水和酸楚的内心。小哥哥小姐姐们,现在的生活真的好一些了。3孙志梅好漂亮,播音员和售票员都好漂亮。4这个电影就是讲钱,你可能觉得俗,你可能觉得黑,但是在没有钱的年代这就是最直白的解决方式,什么制度建设什么思想引领什么坚守梦想,有了钱就好解决,哪怕不完全解决也能解决一点,没钱不是不能解决,但是解决来解决去也就解决那么一点。现在的影视作品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或多或少都在回避一些基本的问题,这是因为有多少人已经在解决或者没解决这些基本的问题的路上付出了所有。5广西电影制片厂真是他妈的太牛逼啦。
赱馬觀♣2019-12-21
230
魏敏芝的倔强执拗其实更多是来源于自身的生活所迫与早熟的契约精神:一个都不能少才有那50块酬劳。至于教书育人,她实在没有太大兴趣,所以祖国花园唱跳得很生涩、一盒粉笔碎了也无所谓、写完板书就径直离开教室独坐门口。单论学苑传统之精神境界,别说告假的高老师,就连班上那位女班长她都不如。但恰恰是这个传统意义不完美的利己性人格最终造就了相对完美的利他性结果:通过执着寻找张慧科而引起了城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注意在寻人过程中魏敏芝解决路费和拉知情女孩同找两件事上都运用了与契约精神密切相关的商业思维:前者获取报酬,后者支付报酬),改善了小学校的教学条件。而这些改变都是她的前任那位高风亮节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高老师无法做到的……旧有模式下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可由新思维迎刃而解。张艺谋拍的其实是一部“入世宣传片”。
西楼尘2015-05-10
85
“张慧科!你到哪里去了啦!”土到家的呐喊,纪录片式的视角,粗砺的土地上文化和知识显得无用而格格不入。张艺谋将视角投射到了广大的农村人民的时候,总是显得那么温情脉脉。简单、直接、朴实、平凡,时过境迁,记忆里全校一起在剧院里看过这样的一部影片,跟着老师一起找过一次不爱上学的顽劣少年。
梦梦梦梦2017-04-10
98
一个大女孩的坚强,值得让人深思的电影,很感人。
xīn2011-11-29
3
影片的环境人物都异常真实。可以看作一个诘问,诘问人能否突破制度突破自身的烦躁情绪突破自己琐碎的匆忙,去施舍去给他人那份好心。魏敏芝的执着,这种说不清缘由(或者说多层次生发)的一根筋是某种时代精神和隐性的民族性格,也有着更为普遍的动人之处。
小云望2018-01-28
80
魏敏芝:“张慧科,你在那里?我已经找了你三天了,你快回来吧!”看到这儿我近乎流泪了。在张国师的电影中,普通老百姓与手握权力的政府领导之间相距如此遥远。他的电影总是试图令冰冷的制度站在人情的对立面(《秋菊打官司》也是如此),老百姓办事难的情况依旧普遍。而这很值得当权者反思!
蓝下老婆2017-04-12
103
朴实的人演绎朴实的故事,带个我们巨大的心灵震撼
战国客2008-08-03
237
中国式的一根筋~~
unsheath2009-08-16
35
这部戏最大的卖点应该是本色二字吧。 没有什么专业演员,主角是一个普通却勇敢的女孩,剧中是这样,生活里也如此。 剧中的主角为了一个对老师的承诺,负担起本不该一个孩子负担的责任,并且拼尽全力。 而戏外,这个小姑娘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改变。
柯里昂妮2019-01-15
26
(7.5/10)看了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想到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两者都是关于寻找的主题。张艺谋揭露出了乡村和城市的割裂,一种混杂着泥土和车流的残酷对比,小女孩多次在城市道路中伫立,两旁不断涌动的车流人流,用纪录片式的手法隐藏视点去捕捉群像和个体。一种无比残忍的真实和窘境,至于能否改变这样一个现状,找电视台至少还是有用的,起码它提供了一个发现、舆论的视角,至少证明了某种现象真实性的存在。作为一部电影,它做的已经很多了。
梁眼看电影2014-05-14
8
个人不怎么喜欢略显煽情的二胡配乐和结尾处形式主义的交代字幕,但这依然不影响电影整体质量的优秀,这首先归功于一个扎实可信的剧本。透过找人这一简单事件,我们看到了社会中形形色色普通人的性格,去感受可能魏敏芝自己也不可言喻的动机,一种与生俱来的诚信与执着的朴素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