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烛泪 Umberto D. (1952)
剧情简介

50年代的意大利,战争带来的恶劣余韵还在持续着,面对强大的生存压力和微薄的养老金,曾经为政府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的退休者们终于呐喊着走上了街头,但很快便被警察驱散了。在散开的人群中,温贝尔托(卡罗·巴蒂斯特 Carlo Battisti 饰)显得格外的凄凉,他身无分文又生了病,即将要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住了二十年的老宅,而在他身边一直陪伴着他的,却只有他的爱犬。女房东凶神恶煞,但她的女佣玛利亚(玛丽娅-皮埃·卡西里奥 Maria-Pia Casilio 饰)却对温贝尔托格外关照。但是玛利亚的力量微薄,不足以保全温贝尔托的住处,走投无路的温贝尔托只得牵着爱犬流落街头。他想乞讨,但放不下尊严;他想自杀,但舍弃不了人生;他想丢掉他的爱犬让它另寻主人,但爱犬的不离不弃唤醒了他心中的感动的希望。影片的最后,一人一狗渐渐远去的画面在另一个层面控诉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最佳电影故事(提名):切萨雷·扎瓦蒂尼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维托里奥·德西卡

Peter Cat2015-06-04
25
新现实主义的镜头语言很复杂吗?恐怕不是吧,可直到今天,能让观众产生如此深刻情感体验,归根结底就是能把捉和创造最饱满情感段落,且使得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人物心理上。某种意义上,也是电影的“心理主义”高峰。
皮革业2012-10-06
124
感觉狗狗是方法派的,跟其他演员格格不入。
2008-09-24
67
想起巴赞的一个比喻:“有人把现实像小鸟一样关在笼里,教它说话,而De.Sica则与它促膝长谈……”
冰红深蓝2016-03-17
43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末期的经典之作。与狗相依为命的穷苦老者,未婚先孕的善良女佣。老人为维持尊严拒绝乞讨-翻手-躲起来偷看小狗叼帽一段与卓别林喜剧看似仅一线相隔,实而却判若云泥。全片无一煽情处理,却掷地有声。打定自杀念头时对着楼下地面的快推镜头简明有力,开放式结尾回味无穷。(9.0/10)
米粒2015-02-11
49
太感人了!爱狗人士尤其必看。有点倔强的老头,其实并不是什么讨怜悯的性格。为政府机构工作大半辈子,却拿不到应有补助,被房东赶出家门,只能跟小狗相依为命。小狗虽然不会说话,但正是那些无声的段落最打动我,如果世上只剩唯一的灵魂与你相偎,真的至死都无法放手
九尾黑猫2012-05-26
68
真诚,这是德·西卡不变的要求。他能让新现实主义不那么沉闷的原因,也多在于此。那些不厌其烦、细致入微对生活的记录,俨然是一首朴实无华的歌,极富人情意味,他们的苦痛就像近在眼前,就像你的父亲和姐妹。
吴邪2021-11-07
14
@2021意大利电影大师展。 和偷自行车的人相似在于人物不要怜悯,伸不出去那只手,被现实踩在脚下依然自尊闪耀;不同在女仆这一人物带进的现实一角,不那么聚焦,却如此立体,到处都是蚂蚁,看着顶篷走过的猫,不知不觉流泪,伸出脚关门,一手拿着点燃的报纸,一手拿着一沓里拉,她会不会重复Umberto的命运?比偷自行车的人们更广更现实的Umberto们
鄙伶2021-11-07
2
4.6 这是什么能量,泪水在一瞬间盈眶,原来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高光,德西卡太强。
モチモチ2021-11-07
22
#2021上艺联影展# 泪流满面,涕泪横流,哭哭唧唧地走出影厅,放在此时此刻的疫情后时代的现实世界里观看,只生出无限悲凉,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许多人,其中很有可能亦包括我自己。
一只麦麦2012-10-08
24
重温新现实主义“极限之作”,记录意大利最为冰冷黑暗却仍不失点点星火的时期。如果说偷自行车的人还只是纯粹的“现实”开端,那么温别尔托D则是历经流变而与戏剧传统彻底分道扬镳。无关痛痒的病症,世态炎凉的窘况,细致入微的生活记录,应该补发Frank一个金项圈奖
神仙鱼2021-12-25
罗马之大无去处,世界之广无生路。风烛残年,处处被嫌弃的现实,苟活放不下尊严,求死下不了决心,确实看得人唏嘘。但片子节奏实在太糟了,尤其前半段,自伸手练习乞讨之后大幅提升,尽管也觉得似乎呼应了年老后的迟缓犹疑,依然看得难受。配乐有些过度。低机位用得好。
爱茉绿绿2010-04-06
23
对老人、狗 一切感动的细节 我都没有抵抗力 立意也颇佳 五星催泪送上
Lies and lies2020-06-30
13
除却德西卡一贯的道德感外,有一些塔蒂式的喜剧感,女仆煮咖啡段落是一种Playtime。钱在人手中流转,不再指向任何商品(扔掉的玻璃杯),而是指回传递本身。或许是《扒手》和《钱》的始祖。最后一群孩子横向经过,遮蔽老人与狗,是一次悲伤的wipe。
(๑⁼̴̀д⁼̴́๑)2018-03-02
17
影片的最后,一人一狗渐渐远去的画面在另一个层面控诉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
奥兰少2021-12-25
12
@小西天。重看。据说是伯格曼最爱的电影。凑不齐的15000里拉,无处容身的一人一狗。因陪伴他的小狗而生的牵念,成了他的死缓。就像闹钟关不掉就藏进被子里,老人和少女的命运看似悬而未决,却又注定悲剧。凄惶、绝望。有些怨恨自己为何都看过一遍了,还要寒冬夜跑来受二茬罪。
censored dump2021-11-07
14
德西卡的电影有着比现实主义更多的东西,影像时不时要回到歌剧式的抒情或戏谑里(比如哈哈和伸手),在两场非凡的清晨段落尤为典型,女佣起床生火干活,脸带泪痕,这属于年轻女高音的咏叹调,但接着她用腿勾门,就好像以此挣得自己的空间,这是电影坚实的物理,在连绵到几乎泛滥的弦乐里,人物做着日常的琐事,并无尊严可言,翁贝托的悲剧感就是尊严的失去——通过私人空间和附属物的失去,但又被顽强地找回——通过仔细的着装、寻狗和关切,这关切在事实层面只剩悲伤,他既无法交付(对狗的寄养),也无力给予(对玛丽亚的婚姻),但就像伊伯特写的,悲伤也有人类的尊严。
墓岛GRAVELAND2021-07-25
5
随着人物与剧情的退散,总是在景深镜头之中注视到与剧情无关之物,在《风烛泪》中,往往是走向死亡的必然性的时间,个体被死亡(成为静滞)的宿命所诅咒,如果他在影片中成功给掉了自己的小狗,那么就意味着其死亡的那一刻,也是温别尔托·D的自杀。然而在影片中,死亡在其推迟之下形成一种Uncanny,并通过一个表层化的Happy或悬而未决的Ending蔓延至影片之外。 因此,无论是文本还是场面调度,《风烛泪》都是一部被解构的黑色情节剧,包含倾斜角度,锁孔窥视,百叶窗,甚至是结尾的快速Zoom in,但这个镜头除却预言或引入运动之外别无任何信息,好莱坞悬疑影片中作为推动线性因果剧情的凝视机制失效,指向一种纯粹的强度。从这一点来看,反而很像新浪潮的一些反类型实验,也恰恰证明了为什么新现实主义不是唯物的“现实”。
风雨骑老师2011-04-09
15
同《偷自行车的人》一样,残酷的社会现实,人的权利和尊严沦丧,社会处处充满了冷漠。尽管总有一丝微弱的人性之光摇曳着,但是你根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熄灭。长镜头默默注视着这个老人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导演却很无奈地告诉观众,我不能帮助他,这个社会就是这样。
圆首的秘书2014-09-12
11
德·西卡的致命一击,总是出现在即将收尾的那一刻,一切痛苦都在这个点爆发,然后戏里戏外大家一起burst into tears。编剧上与《偷自行车的人》基本一体同源。在一个冷漠的、充满阶级仇视的社会里,唯一值得表现的就是凄惨的低下层生活,唯一值得感动的就是生死相依的温情。
7级残废2015-01-05
5
狗选择了活下去,它不是人,无法体会到人类独有的痛苦与绝望。但它的生之欲却也感染了一心寻死的温贝尔托,他拿着松果逗弄还处于惊恐中的狗,最后电影在老人与狗远去的身影中结束。狗救了自己,也救了温贝尔托,故事的最后并不悲伤,却也看不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