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与钻石 Popiół i diament (1958)
剧情简介

马切克是一个右翼组织的杀手,他奉命要杀死波兰的党组书记,可是在他居住的旅店,他邂逅了漂亮的女服务员,并且爱上了她,在这种炙热的爱情火焰让他开始怀疑自己任务的合理性。虽然他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但在逃跑过程中还是被警方击毙

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最佳影片:安杰伊·瓦伊达

听候清退旧精魂2016-02-23
60
看了一半,非常佩服瓦氏走钢丝、把握尺度的精准。想起一个笑话: 二战结束后一个波兰农村老太看到街上贴着的照片,就说像自己的外甥。 别人训斥她:瞎说什么,这是斯大林同志! 老太:他是干什么的? 答:他赶跑了纳粹。 老太急切地问:他能不能把俄国人也赶跑啊?
欢乐分裂2016-10-16
32
#重看#4.5;不惟三部曲里艺术成就最高,且与前作呼应;“战胜”后才出狼窝又入虎穴,国破山河恨别惊心,灰烬废墟之上如晨星闪烁的钻石清辉,寄寓微茫希望的爱情之光(姑娘开了美如画的窗,天光直贯天顶澄明);突现的白马,璀璨的烟火,群鸟的悲鸣,踉跄如《筋疲力尽》的结尾。
冰红深蓝2016-02-13
15
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终章。1.战后的波兰,自相残杀又起,依然充满无尽苦难与迷茫的前途。2.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获"东方詹姆斯迪恩"美誉,蹒跚穿过原野的死亡之舞呵!3.废墟中倒悬的耶稣,想及[地下]。4.吧台上的杯中火焰,烛照出纠结的内心。5.伴着喜庆的烟花,斯楚卡猝然倒向刺杀者怀中。(8.5/10)
Lies and lies2011-07-15
13
马契克这个角色太有力了,外貌特征和性格互为表里。还不时地表现出17岁应有的幼稚和冲动,实际上完成了斯祖卡儿子的角色
持人的摄影机2021-07-18
8
9.2/10。①反抗组织刺客马契克和一同伴刺杀工人党新的地区书记斯祖卡的多线交叉凶杀案,主要聚焦于刺客、书记、民主人士、百姓等同在宾馆的24小时内的各种暗流汹涌和最终爆发。②二战结束却又被苏联掌控,波兰不知去向何方,因此情节上弥漫着对这种同胞自相残杀感到迷茫的氛围,不管是文本上近乎俄狄浦斯的凶杀(如:斯祖卡逃走的儿子是反抗组织成员,和马契克年龄相近;马契克和斯祖卡皆品德良好;被凶杀后斯祖卡抱着马契克)还是影像上破败的废墟置景和倒挂的耶稣皆是这种氛围的渲染与体现。③灰烬是糟糕的大环境,钻石是大环境中闪耀的爱情与人性。④暗杀斯祖卡那段前景凶杀后景放烟花的景深镜头甚妙,反衬出了迷茫。⑤高水平的典型黑色电影式低调打光和暗调摄影。⑥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较平淡;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和仰角作用不大。
墓岛GRAVELAND2016-12-20
5
4星半,前半部分《游戏规则》后半部分新浪潮,波兰战后的一片倾颓废墟,倒挂的耶稣基督。钻石化为灰烬,糟粕被当成了钻石。苏维埃政权的随之入侵。依然是瓦伊达一贯的主题:被体制异化者的觉醒与毁灭。无论是深焦摄影还是场面调度可见:瓦伊达擅长从美国电影中进行借鉴,但他并不是一个“作者”
胤祥2012-06-05
16
瓦伊达第一次转型作品,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转向美国黑色电影与黑帮片;旨在“表达强烈的情感”。剧作集中在24小时中各方政治势力的暗战。问题在于理念先行,又过分强调其中概念化的题旨,前半部很不错的惊悚片气氛在后半部散了架。机位较低,画面结构比较精细。倒挂的耶稣像、白马、欧洲胜利日的烟花
一只麦麦2013-05-20
29
印象最深是丰富的影像层次。酒馆中的暗杀计划,宴会上的灭火器混乱,死在凶手怀里,背后是庆祝波兰解放的烟花绽放。疯疯癫癫的小人物,戴墨镜因过去常在下水道,下水道里倒悬的耶稣,内心斗争时身后的白马,纷飞白床单上的渗血,挣扎着在乌鸦盘旋的无边垃圾场上死去。这个时代无对错,灰烬之下有钻石。
seabisuit2016-11-07
17
用一个人的命运来反衬国家,和后来的同流者很像,演过手稿和一代人英年早逝的齐布尔斯基把那种爱情政治矛盾又复杂的心境用戴墨镜串起了战争三部曲,开头结尾死亡的荒谬误杀与被杀在垃圾场废墟终结。神来之笔的惊喜镜头也很多,点题诗雨中白马倒挂耶稣酒杯火焰,刺杀后胜利的烟花。资料馆瓦伊达回顾展。
火娃2014-04-30
8
8/10。瓦伊达也曾是非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成员,对这个公然反共的主角以魅力难忘的人格塑造暖味肯定了非共产领导的抵抗运动。巴洛克式废墟场景犹如战后波兰人灰烬烧伤的精神迷茫。对暴力和死亡疯狂又华丽的渲染:倒在教堂门口的着火遇害者,点燃酒杯追忆逝去战友,倒挂耶稣像,与烟火形成巨大的悲剧力量。
般若死火2010-07-09
12
犹如火花 从你身体里崩发出来 四散纷飞之时 你也身不由己的燃烧 本想寻觅自由之身 却命定一切拥有变成失去 只剩暴雨和灰烬 然后永坠深渊 昏迷不醒 永远胜利的时刻 在灰烬底部的深处  闪烁着光芒 那是残留下来的钻石
米粒2014-02-06
27
三部曲落了一部没有看,不过按照这个时间顺序讲下来,第三部《灰烬与钻石》这种对战事整体的反思、迎接未知黎明前的彷徨,真是收尾收得太棒了。一部电影有个美得沁人心脾的姑娘是有多重要呢,她就等于最后照进屋子里的那束光
桃桃林林2012-07-15
12
三部曲恰好是华沙起义前、起义时与二战刚结束后。波兰将迎来新的不自由时代,各种势力相互纠结。困扰中的男主角,
bloom2015-04-20
15
瓦伊达比基耶有胸怀,齐布尔斯基像罗大佑,烟花下的一枪是影史的伟大瞬间。晨光里的一支舞,对华沙与那些死去年轻人的追思,所有人都活在历史的创口中,太伤感了。
蓝笔风2016-11-06
7
叙事节奏小问题在群像人物关系和摄影情境出色表达下渐渐被忽视掉,整部片如同不断收紧的渔网将所有人物对社会变革的恐慌情绪细致地表现出来。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对立面贯穿其中,个人理想在人心谎言面前消逝如灰烬,闪耀出钻石光芒的假象,爱情也好,亲情也罢,最终在权力欲望的争斗中普通个体无力反抗。
mecca2014-04-23
5
4+ 2008年夏天看的瓦伊达战争三部曲,拖到今日德军呈降。外患方平定,内乱正热狂。铁轨上天真的英魂,见识过女人后才懂得喟叹:“生活不但这样危险,还可以这样美。” 赞摄影。倒悬基督,讽刺礼花,一匹踟蹰或踌躇的马。绝对服从与绝对服从之间的暗夜与黎明,苦痛与得意一样忘形。
十一伏特2022-09-10
一天时间,两次暗杀,杀手也想有爱情。导演将波兰地下组织的杀手改为主人公,暗杀目标是战后执政的工人党书记,时间选择在德国投降的1945年5月8日,完全贴合二战前后波兰的政权斗争更替。这样的设定在当时波兰语境里很迷惑,因为结局是杀手死在垃圾堆上,被审查认为是象征地下组织斗争的无意义,就此通过上映。可是毕竟已经通过大量对男主的性格刻画,很容易让观众共情代入,进而对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而且另一边寻子的工人党书记也被杀了,在他死时背后燃放起了庆祝胜利烟花,同样相当讽刺。明明是庆祝胜利的日子,却处处是看不到未来的失败情绪。
179502009-02-25
5
波蘭JAMES DEAN?我暈!
dinosaurs2010-11-03
前半段的多线索叙事显得有些节奏凌乱.处理在封闭空间中的复杂人物关系显然不是导演的长项.但是后半段的意义倾泻确实是震撼性的!刚刚重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觉得姜文的电影思维其实是很东欧范儿的,只可惜如此强力的影象呈现是他做不到的.改片的小说原著作者是波兰当代名GAY啦!
deus2022-09-01
2
这种泛着强烈虚无主义色彩的作品真是心头大好。能读到瓦伊达对波兰现状的失望与前途的悲观。旧时代精英们在破落宅邸里舞蹈,想着如何与共产主义者速求共眠求得半点残羹冷炙,只留下刚刚走出废墟老城下水道的底层年轻人在和平年代流尽鲜血。影片并不因为解冻的大背景以及延续了前两部抵抗组织的视角而有所偏倚,本质来说,杀手与刺杀对象都是为了波兰民族的自由,只不过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这意识形态的分歧却导致了故事中的人们被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黑色玩笑。年轻人只是想拥有爱情,却不幸沦为两个阵营暗战的牺牲品,他的牺牲,他的杀戮,最后都成为了毫无意义的举动。火焰将人们引向自由或死亡,但无论何方,灰烬永远只是被人遗忘的灰烬,而非夺目的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