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丹麦一个宗教氛围极浓的村子里,农夫波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对宗教持怀疑态度,性情叛逆;小儿子居然与不同信仰的女孩谈恋爱,而影片的主角、三兄弟中的老二相信自己就是耶稣,被大家当成疯子,因为本来读神学的他在经历未婚妻离世后打击太大而成疯癫;但有一天老二开始“显灵”,让死人复活,自己的神智也开始恢复。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
欢乐分裂2019-06-19
48
2022-12-10三刷仍震撼,尤其在看完布列松之「乡村牧师日记」后连看这部,简直是我个人的「神迹」,泪流满面。丰富的室内调度与群戏走位堪称影史最佳之一(围绕起居室的各房间,人物进出画框的走位路线之繁复令人叹为观止)配合完美构图、景深的运用与精心打光,每一秒都好看到无法呼吸。“你必将腐烂,时代在腐烂。”言必称赞美主之荣耀的信徒,实则都暗揣私欲与算计,都潜藏质疑与不安,所谓恪守宗教原则的坚持已悄然变质为世俗利益的纷争;必有一个以肉身度神的时刻(产床上如圣母的受难哀婉面容,圣愚的先知预警)引领这群迷途羔羊,于时间的凝结后,沐浴到盛大荣光,目睹神迹的降临。藉由信望爱完成破坏-重建、幻灭-重生的太初秩序,女儿纯洁的笑容和纯良的信念是最亮的光芒,人类(生命)由此得以延续,宽恕和爱的博大照亮了人间。
复印2019-01-06
30
(20160408一刷五星)极致的调度,人物活动范围大,路线错综复杂,出入画与位置关系随情境不断变化,怀疑老塔都佩服。明确的对景深的追求,Mikkel回家与pastor对话时,后景比前景两人焦点更清晰,可说明焦点放在了保证景深处而不是两人身上。由以上两点可设想照明设计多么用心,虽然大多都是通过区域布光覆盖场景,对不同人物、不同小区域大多用力平均,但也有例外,比如pastor刚来访时只有Johannes在客厅,J的面光很柔和,并且比景物、pastor暗,只有极少量高光修饰,产生了神秘、孤立的感觉,同样的设计还见老头从Peter家赶回家,独坐餐桌旁时,J的调度。有细致的声音设计,特殊的语速(不代表如Bresson后期那样没有各色情绪)使话语有如雕塑一般坚固,还有多处画面外、叙境内的声音,如窗外孩子唱歌、屋内Inger呻吟,这种开放性与调度观念合拍并进。
censored dump2019-06-15
25
SIFF*天山。恳求神迹,诉诸“旧的上帝”,就要承受对现实(自然规则)的冲击,从信仰冲突里考验信的纯度(同个耶和华名下为何还要争胜),而它的结果是“道成肉身”和再次退隐,这点比伯格曼更彻底(车灯照门就类似冬日之光)。德莱叶的场面调度真是典范,推拉摇移的深焦镜头不断吞吐人物与环境,形成雕塑般洗练的群戏构图,细节设计好(开停摆钟-奇迹时刻,两个父亲信仰争辩时的烟,重复对白Not yet)。克尔凯郭尔说过信仰的跳跃,电影不只靠奇观,而是用富有连贯性的视听语言完成这种体验。
冰红深蓝2019-06-25
24
德莱叶在电影中创造了神迹,宛如耶稣再临。叙事不疾不徐,室内戏调度精妙而富有深意,布光与表演无可挑剔,标志性的景深运动长镜头克制沉缓,毫无喧宾夺主之嫌。PS:在信仰缺失、宗教讽刺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重温那些为数不多的、在犹疑的外表下抱持虔信的作品,一如老塔的《牺牲》,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德莱叶的《词语》,老马丁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与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9.0/10)
芦哲峰2011-08-04
23
氛围太话剧了,以“话”为主,字幕又烂;神迹的展现方式太直白了,不如塔可夫斯基巧妙。
闻人林2010-02-16
14
不止一次地觉得德莱叶的戏剧像中国戏剧了,一度还怀疑北欧戏剧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相通之处。
寒枝雀静2019-01-28
6
D+/ 对舞台剧的减法与提纯?(没有慧根的冷漠脸.jpg)
JeanChristophe2020-01-23
17
四星半. 德莱叶精密的布光令人震惊,仅举一例:Johannes与牧师初见时,后景中的牧师位于灯下,较强的明暗对比赋予其"立体感",前景暗处的Johannes则被极柔和均匀的光线覆盖,仿佛三维世界中的纸片人或圣像画一般. 分娩乃是一个譬喻,在这里难于被分娩出之物正是"圣言"――它躺在盆里,被剪成四块: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 但是自耶稣复活之后,复活必须一再地发生,那不能说话的将开口,无以言表之物也必得道说;当死而复生的Inger问起丈夫,她所生出的"言"终竟在何处时,对方的回答却正指着那开端:它"与神同在".[JOHN 1:1]
Spring2015-03-25
2
德莱叶的长镜头好长啊……观看此片的感受比较复杂,刚开始10分钟非常吸引,但不久便被同一的节奏和同样的镜头运动方式搞的精神靡靡,中间偶然出现几个跳出固有节奏的镜头,为之一亮——提醒我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后段较好,结尾有力。大概我是还没有读懂德莱叶吧……
丁一2010-07-31
34
德莱叶称光为电,暗为影。于是有了电影。这是第一天。
掉线2016-01-13
24
【B+】德莱叶大概是唯一一个拍宗教电影能让我喜欢的,构图严谨的像古典主义油画
superfat02042024-01-08
2
关于基督神性与神迹的片子。镜头精准,还是能看出舞台剧的感觉。导演相对弱化了些宗教氛围,并加入了医生代表的无神论者,牧师代表的旁观人等视角。基督的神性通过驾驭农场二儿子的肉身来展现,并凌驾于农场主的天主教徒与老裁缝的基督教徒之上。不过,可惜了为此做背书付出生命的夭折胎儿,还有被死生来回折腾的产妇儿媳。似乎在那个年代,即使在宗教,在神面前,女性与婴儿的生命没有男性重要,可以为了给男性看证明神力随意抹去。
Alan Sleep2019-06-19
17
一个讨论神性的乡村故事。相当精致(考究?)的电影,构图和打光都赏心悦目又暗藏隐喻。看剧情简介和海报时根本想不到拍出来会这么居家又沉稳,和我想象的差好大。能在银幕上看到沉得住气、不哗众取宠的影像已经机会难得了,希望有更多次这样的经历。
Mannialanck2013-04-17
27
9。不容易,我把德莱叶看完了,看到了神迹
Bricoleur2021-01-16
13
个人认为Dreyer在本片的镜头达到了真正的“上帝”视觉:缓慢且具有万有引力——镜头移动以轴心旋转移动/推拉为主,自身位置极少发生明显位移,人物围绕镜头,而不是镜头围绕人物;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立意识,超脱于普通的观众甚至导演视角,但依然保持观看/洞察的态度而不介入;唯独在信仰冲突/信仰显现的时刻,如两个老人的交锋,以及尤其是屋内小女儿恳求约翰救活母亲时,镜头才出现明显的自身移动甚至360度环绕,寓意可想而知。在镜头指代上帝的问题上,Spinoza式的上帝(多角度montage叙事)容易彻底被叙事掩盖并缺乏在场性,而若镜头持续移动则一定程度体现身体性甚至参与性,也与神背道而驰。本片中上帝之眼则以同时随机又必然的方式“观看”了一切,并仿佛掌握了一切又不留痕迹。
mecca2014-11-06
7
5- 忙到半月来看的第一部。五十年代的德莱叶,呈现和探索的主题仍挣扎在道德与宗教一脉,只是风格比早期更见沉稳,构图趋于简洁,平移与大量中景令大悲悯同时带上了独立思考的距离感。live in half ruins or wandering homeless 泪点戳戳戳
柯里昂2017-07-09
14
自从看了圣女贞德后就对德莱叶的电影“敬而远之”了,因为实在太“神”了
双晚2022-12-10
4
B-. 拍的真漂亮,却也真的难以进入。寻寻觅觅那个“词语”,最后落在了“生活”,可在两小时无间断的布道里,生活又在哪呢?2022.12.10 大光明
十一伏特2023-02-03
2
室内场景占到90%以上,户外画面基本只做简短换场使用。全片几乎都是中景长镜头拍摄,用简单的平移横摇实现非常精细的调度,参与对话的人物都要入画稳定后再发声。人物的走动带动镜头横移,从前一次的双人对话过渡到下一次的双人对话。按常理说,这种中景长镜头拍摄大量对话,本来很容易拍出舞台剧效果,但镜头不断的运动重新构图削弱了这种弊端。
至于剧情,前半逐次引入不同教派间的争端、信仰与科学的辩论,可从孕妇难产开始变得神棍。死去活来,违背常理的死去,基督再世的复活,都是为剧情刻意安排的超常规转折。
原戏剧剧本名为In the Beginning is the Word,即约翰福音开篇的太初有道,下句是“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电影里在复活前吟诵的台词也有“能让死去的人活过来的咒语”(the word that can make the dead come to life.)
遇春2022-12-10
5
看过最奇怪的分娩戏——女人的呻吟是背景音,而镜头的主画面竟是一张不怒自威的男性面庞和一把捅进阴道的镊子。非常难受,非常困惑,非常焦虑。一度以为医生代表的其实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