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回头 Dont Look Back (1967)
剧情简介

这部纪录片是对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的说明那时的鲍勃迪伦与披头士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还毫不掩饰的可以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垮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米粒2017-01-09
28
年少气盛的鲍勃迪伦真是有趣,一直逻辑不清地狂怼各路记者虽然臭屁但有种年轻人特有的棱角分明。他一开口我就把那些乱七八糟的采访全忘了,一束聚光灯下他的剪影呈现在颗粒粗糙的胶片上,是那个时代最美的画面。记得要配合“Bob Roberts”食用达到最佳效果?
把噗2014-08-03
9
20岁的你有了70岁的声音 70岁的你 还像20岁那般年轻吗
Eccentric Cat2013-09-15
6
幕后花絮拼得太凑合, 那位学理科的英国人真让人蛋疼。
怪盗巴金斯2012-05-07
8
聚焦于迪伦的英国之旅,贴近地捕捉到其年少轻狂的一面,配以大量的后台生活细节如唱歌和拌嘴等场面(Joan Baez唱歌配迪伦的打字声那幕很韵律),台上光柱照射下的那个阴影在粗糙胶片的捕捉下已成经典。《我不在场》有大量参照。
卡里加里博士2018-05-19
11
琼贝兹理解不了鲍勃迪伦的歌词,就进入不了他的心,很遗憾啊,这是转型前的鲍勃迪伦的最后一年,对比66年英国巡演的录像看会非常有趣,正如安迪沃荷说当鲍勃迪伦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成为了超级巨星。安迪沃荷厉害啊!
2019-03-10
8
#786 喜欢他抽烟,吹水,怼记者,讲笑话,坐在打字机前写歌,时不时“酸”一下donovan
画瞳2017-08-05
12
看过“摆拍”纪录片,倒是少见把纪录素材拍得那么有质感的和腔调的,不知道是不是黑白片的关系,恍惚中总忍不住质疑这些镜头真的没摆过吗。个人对鲍勃迪伦不了解,看影片中那几段表演不得不说这絮絮叨叨的念经本事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年轻时迪伦略女性化的清秀和怼人时与我何干的傲娇产生的反差还真萌
我不在这2015-02-27
5
轻狂、傲慢、才华横溢。最爱Joan Baez在其中的演唱,特别是唱Dylan的《Percy's Song》就是太忧伤。当Dylan在歌声中写作时,是迷人的。我还是喜欢Donovan一点,安静的年轻人。素材很多,普通的纪录片,但片头就值了好几颗星。
SickDouban2012-01-30
3
他敏感他抽烟他吸毒他神经质,诡异年代的诡异终章。蓝光修复不尽人意。
乡村水泥路2019-09-29
12
那场车祸带走了那个才华横溢、傲慢、语带讥讽的少年。
FiΙTн2010-10-14
1
rare footages from 60s, cant wait 4 any bloody subtitles any more
drunkenstain2016-10-21
5
真实的鲍勃迪伦,面对采访和列侬一个口气,他的歌是大众的,但他不属于大众,很多人看完后感觉涤纶so uncool,但我觉得这是歌词以外的他,又是歌词里面的他,他的“神”是“神出鬼没”的。
灰色幽默2017-02-25
6
一直以为dylan从小就是一幅老人样子,没想到年轻时候也是活蹦乱跳的。65年这个时间选的真是恰到好处,取到了dylan音乐路线的转折点
Sabrina2018-01-13
这种诗人型歌手,居然没有安静的创作空间。空间太狭小,人太多,声音太嘈杂。突如其来的采访,一次次重复回答着同样的问题,还要带着耐心,对人真是折磨啊。如果他只是静静的写歌词不需要接触人群会不会好一些?
Clyde2014-10-30
1
关于Bob Dylan的音乐纪录片,珍贵的片段,珍贵的记忆。20多岁的Bob Dylan,性格颇为张扬,对自己的音乐极度自信,他否认自己的作品是民谣——一个有个性的歌手,是不会喜欢标签的。
云雾敛2019-04-14
3
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随行记录,真实影像的展现将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呈现到了观众面前,最终跨越时间将他的年轻面貌呈现在了当下的粉丝面前,不加遮掩是最大的优点,缺点并未损失他的光彩,反倒使其人格化,区分与同时期的摇滚或民谣巨星,在一众的事件中,我们得以窥视这个之后席卷世界的人。技法上随意是最大的调度特色,也造就了不加雕琢的真实感,在突出人物是,拉进镜头制造脸部特写是常用方式,最爱结尾一束灯光洒在他身上,前面是黑暗的观众席,但那黑暗之中全是注视他的眼睛,都在接受他的传道。
粵語殘片2013-04-24
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B8O-smY0bQ/
断弦的耳朵2016-10-22
Bob Dylan在媒体采访中反对自己被符号化,但他却着实打造了特立独行的文化符号。20世纪60年代年轻且个性十足的Dylan,弥足珍贵的影像。开篇如果不是提词器显示,还真没看出来艾伦金斯堡。
持人的摄影机2021-11-11
3
9.0/10。关于鲍勃迪伦的英国之旅的纪录片,拍的很有趣,直接电影那些“粗糙”的技法(不规则构图、随意的变焦与调度、跳跃的剪辑、大量有趣细节组成的流水账式叙事等)在这里不仅营造了纪实感,也同时配合大量音乐渲染了一种「肆意」的诗意气质(这种影像气质也是涤纶给人的感觉)。不过纪实与诗意在这部并未达到圆融(比如有些地方纪实远大于诗意),所以影像力量被大大限制。
FGS2010-06-20
Saunders, Dave, "Looking Forward (From an America Past to the American Modern) " , Direct Cinema, Wallflower, London 2007,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