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 Kanał (1957)
剧情简介

1944年9月底,悲剧性的华沙起义已接近尾声,一支波兰“国家军”在中尉查德拉(Wienczyslaw Glinski 饰)带领下驻防一栋破败的建筑。华沙市内被德军分块切断,与家人失散的作曲家米考只好在这支30人小队中栖身。悬殊的军事差距让战士们心灰意懒,米考的钢琴声有些怪异的飘荡在废墟上空。德军的小型攻势很快让队伍无法招架,全员进入下水道转移阵地。

波兰战士们在没有饮食的下水道中茫然前行,德军不时投放毒气,有一些战士疯掉了,但更多人死在了下水道中。查德拉的队伍很快迷失了方向,战士们也分别迷失在暗无天日的下水道中……

本片获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是导演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的第二部。

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安杰伊·瓦伊达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安杰伊·瓦伊达

胤祥2012-05-20
41
这片必须看花絮。波兰国师瓦伊达接过蒙克的枪,借苏联解冻的东风“政治地拍电影”,曲折地表达了“华沙起义的军事目标是德国人,政治目标是俄国人”的主题。视听上继承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并确立了波兰学派的风格,长移动镜头是本片主要特色。下水道中的人们出现了不同的精神症状。
欢乐分裂2016-10-15
16
2021-4-26三刷。承接《一代人》——这些面临民族存亡危机的青年,已然成长为华沙起义的中坚力量;开场中远景长镜尽显新现实主义风范,大场面调度流畅自如;毒疠弥漫如迷宫般的下水道,恰似但丁笔下的地狱一季,污水波光返照,自下而上的打光方式,前后各半充满各种对比。最具冲击力的当属从开阔远景到逼仄特写的变化,视觉上首先觉得压抑;从地面上的空间转入地下如洞穴般的迷宫,身份也在暗里悄然变化,从污泥中拥抱到的光明暗指战后的赤色波兰。大量令人惊惧的特写,尤其是逐渐发疯的音乐家,双眼发直,心智渐失,吹起森森如缕的音乐,宛如地狱的回声飘荡在下水道里,恐惧吞噬灵魂。瓦伊达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下水道中,没有胜利,只有耻辱和失败。”
甘草披萨2021-04-26
23
出了大光明长长呼出一口气,隔着大银幕都不能阻挡的绝望和窒息,镜头缓缓逡巡于断壁残垣,早早预告的惨烈的死亡之途,入下水道前的点名宛如圣火照亮的圣徒们的合影,视死如归的战士们,原本明明只是荷尔蒙气息爆棚的年轻人,趟过地狱冥河,浑身污秽的黛西仍美得难以置信,而战地钢琴师已化身死神派来的吹笛手;如今来看,似乎能从中读出波兰这段历史的几分隐喻感,历经千辛万苦,眼看着光明就在前方,然而终究或死在黎明前的手榴弹,或迎接他们的是敌人,或走向疯狂,或与自由天人永隔,或自相残杀;太多诸如把濒死的呻吟拍成地狱冥犬来临之类的叹为观止的场面、构思,能清晰感受到本片曾指引了后世多多少少经典电影,而后来的经典又启发了新一代电影创作者,它所带来的影史上的代际传承感,大银幕看更明显
冰红深蓝2021-04-29
6
[大光明1厅 2K修复版]瓦伊达“战争三部曲”之二,一段暗郁残酷的炼狱之旅。1.写实与浪漫交织混融,一如下水道里的惶惑恐惧与垂死挣扎,既是华沙起义终结时的本来面目,又可视作对二战中波兰及其民众饱尝屈辱、阴惨苦痛与无家可归的命运缩影。2.前半段的短暂宁静与地面战斗写实性强,多用运动长镜头(开场4分10秒跟移长镜惊为天人,搭配凸显悲剧宿命的介绍性旁白,既引人探触人物内心,又藉由对战场的巡行观视让人沉浸其中);在战争的喘息之机里,人也不忘情欲满足与审美追求。3.后半段如堕噩梦,对地下空间的呈现颇有表现主义气息。缩小的景别(以特写和近景为主)与低机位摄影强化逼仄窒息之感,底光、雾气与隐约的呻吟惨叫声彰显出惊悚而绝望的氛围。4.历经漫无际涯的煎熬,却倒在看似咫尺可及之处。5.发疯的音乐家与抖靴子的男孩。(9.0/10)
seabisuit2016-10-15
22
起义军的命运好比整个波兰,有着巨大的无力感和耻辱性,混乱茫然的只配在肮脏憋闷像地狱一般的下水道寻找没有的出口,相比黑暗阳光太刺眼了。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二部获戛纳评审团奖,他拍的不是反战电影,而是反国民反当时那个社会。开头长镜疯幻的剪辑密闭空间调度。资料馆波兰影展开幕。
漩涡之外2021-03-31
4
二战中波兰的华沙起义持续了60日左右,展现反抗军无力与德军抗衡,失败狂潮席卷而来,艰难困境中锥心惨痛的挣扎和覆灭。军队平民被迫由地上转入地下,在污秽肮脏漂浮尸体的地狱一样的下水道里,熄灭了希望之光。瓦伊达以断壁残垣中写实风格的镜头、揪心的特写、刺激视觉恐怖的打光,毫无遮掩地曝光灾难深重命运多舛的波兰的历史之殇。夹在苏德之间,联想其前期被苏德瓜分、卡廷惨案,这种彻底的失败不仅来自于战争中军事力量的不敌,更是成为被大国裹挟、复杂政治恩怨和冲突的祭品。
峰峰峰峰2016-12-06
8
长镜行云流水,污水波光返照,所有污秽集于一体,恰似人间地狱。这里直通悲惨之城,由我这里直通无尽之苦,这里直通堕落众生......脏路条条,皆为死路
桃桃林林2012-07-15
8
从前面开拓的阵地战到后半段的下水道苦行,污泥与脏水对演员也是极大的考验。绝望的片子如绝望的华沙起义。瓦伊达的片子总能在写实中带出些浪漫主义的内容,个体的情感、恐惧以及幻灭。
鬼腳七2012-08-21
8
至深的绝望和悲剧,前后两段的强烈光线对比,而肮脏黑暗的下水道无疑是对波兰人民苦难生活的绝佳隐喻,死在黑暗中,或是努力寻找出口。这使得影片被赋予一种关于生存的寓意,瓦伊达高了。开篇长镜赞一记。
2021-04-26
12
密室逃脱人间炼狱,看得我胃疼…“戴西你真强壮,你像个工人” 今天那声呼噜真的impressive @大光明
Dust Blessur2021-04-27
4
真的太棒了。非常的复杂。一个完全变态的炼狱,生和义变成了反义词,艺术家看透了一切,听见电影的配乐,完成一场体现炼狱生存本质的行为艺术。哪里都是下水道,而在这场试炼中,他们连反抗军都不是,只是一个个脆弱又坚强渺小又伟大的人。这样想来,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保持对爱的坚持、对义的坚持,何尝不是最有力的反抗?还有那耐人寻味的对白:“你的故事长吗?”“比这下水道长。” - 她们的故事都会长过这下水道,被人铭记
Feixiang2021-04-26
3
波兰大师展。地上是地狱般战场的现实,地下则是波兰人民抗战的缩影。通篇贯穿的移动长镜,不仅赋予极强的临场感,更让粪水之气溢出银幕。一杆之隔的光明,一雷之隔的出口,皆是战争的暗喻。从波兰视角看二战,实在太窒息,太绝望了。
天涯人誰2021-04-26
1
动态长镜头已经纯熟,特写镜头放大了封闭式空间的逼仄、窒息、压抑,既是纪实,也将整个下水道空间变为了华沙起义充满艰险、望不到头、没有一丝希望的政治斗争阵地,随后聚焦到了人的生存与异化本身。瓦伊达的长片里面,前后的镜头语言、调性都总是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相互对立,这种艺术倾向和个人的政治倾向有关,但始终会围绕着波兰人民的处境,甚至广义上个人在时代中的真实处境。可惜我本能地对波兰语台词、配乐,以及前半部分温吞的叙事抗拒,也许是因为写实的残酷过于压抑而悲观了。
deus2022-08-31
1
主旋律命题下的反主旋律创作。44年华沙起义尾声一支连队在几个小时内的毁灭过程,全然不见想象中应有的伟大、崇高与壮烈,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在不可回避死亡结局前的渺小无力。前三分之一尚可视为传统的战争片,进入下水道后则变成了心理恐怖片,那里俨然成为了但丁《神曲》中不见天日的地狱,在毒气、脏水、敌人、缺氧种种压力的逼迫下,人类的理性渐渐丧失殆尽,逐渐步入癫狂。瓦伊达冷静而残忍的展现了战争将人碾碎的另一种,可能也是更接近真实的方式。
墨殊2021-04-26
1
@ 波兰电影大师展 — 注定战败的斗争里,一边是下水道里无尽的折磨,一面是地上燃烧的城市和同胞的尸体。人民没有选项,只能选择彼此。
Aloysha2021-02-02
2
从以时刻紧绷的神经、浪漫主义传统、知识分子自觉为特点的瓦伊达伊始,下延至后世一众作者都在用电影书写地缘格局下波兰的悲怆。用浪漫表现主义手法反革命浪漫主义,前36分钟细腻铺垫起义军内部阶层、性别、性格形象,之后一小时设置幽闭窒息的环境让人物剥离政治身份,还原本我面貌。可以说下水道不仅是导致肉体消灭的空间,也表刻了群像内心幻灭的时间:对光明可望而不可及的苦楚、痛失至亲的崩溃、被恋人欺骗后的绝望,以及苏军支援未果的无望……瓦伊达扼住观众的咽喉直至最后一秒,用近乎超现实的浪漫主义给予中尉无上的尊严与光辉,留下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微弱但不灭的希望。影史最佳结尾候选。
Fae2021-04-26
2
基本上是看过最好的二战片。“下水道”是全片最牛逼的概念,就像疯子艺术家永远无法完成的那首歌一样,没有方向也更永远无法完成。 士兵们都和蛆虫一般毫无魅力,唯一的闪光就是女主。最后回到下水道那把高高举起的枪印象深刻。
卡佛啪啪卡夫卡2021-04-26
2
波兰大师展 下水道变成一种重新审视自我和他人的空间,人物结结实实地互相触摸、嗅到和听见对方,感官充分打开以后看见命运的幻影。喜欢影片始终保留了某种不合时宜的柔情,以及人物遭遇死亡时一瞬的漠然。
吴邪2021-04-26
1
@2021波兰大师展。 开头就是穿越废墟,提前宣布了主角们的死亡:记住这些人的样子,这些英雄们生命的最后时光;空中有轰炸机,地面有坦克炸弹,只能走下水道,下水道里有什么?除了毒气,只有噩梦和恐惧,有和第三人中相似的出不去,也有出来了再爬回去... 希望当然有,开头黛西带来了英国的茶和香烟,也是她带着男友找到通向河的被焊死的出口:他们在河对岸,但他们不来...
弥森2021-04-26
3
密闭逼仄的下水道,诡谲多变的回音与叫喊声,无不充斥着生之绝望。在黑暗压抑的物理空间内,渗透的是军官和士兵们心理空间的扭转和绝境中人性的变化。黛西和方舟的爱情则象征着绝望中的火种和光亮,但这份微渺的希望也终是被现实掐灭,非常残酷。“不要睁开眼睛,因为太阳升起来了”。浪漫主义的底色下,弥漫着仍是绝望的气息。安杰伊·瓦伊达借用连队被动的撤退行动,表现了战争时代残酷骇人的真相与苦难,也影射了华沙起义最终覆灭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