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童年 L'enfance nue (1968)
剧情简介

故事讲述一个10岁的男孩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而离家出走,然后不断地展转被抚养孤儿的家庭收养。在一个工人阶级的家庭里,当他发现自己的淘气反叛惹恼了他们并且计划要抛弃他的时候,甚至以掐死他们家的猫以示愤怒。最后他被一个年长友善的老婆婆收养,老婆婆的善良和耐性让他乖了下来。可是在一次捣蛋的时候,他被警察逮捕了。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莫里斯·皮亚拉

Accattone2020-02-09
11
大巧不工。隐去缘由,截断蔓延,拒绝解释,但每一段落含而不露的情绪却是充盈的、在发生明确的导向之前转移了视线,可感而不可知——正是只停留在对表面的直观,就已处于距离未经曲解的本质最近的位置。
Muto2018-07-18
4
当我们了解皮亚拉的《赤裸童年》之后便知道了以恶度人的他从哪来:一个被世界抛弃继而选择抛弃世界的孤儿。但幸运的是在人与人的感性互动中让他发现了世界的另一面,并提示观众人性本质其实介于善恶之间混沌的时间里。可惜好时光就像这部电影一样短暂,短得不足以让人相信它的存在。好在电影不会撒谎。
吴邪2023-04-10
1
简洁直接的写实,毫不吸引人却莫名其妙的感人,尤其是养父不厌其烦地讲侄子和友人的往事,以及弗朗索瓦和奶奶聊着聊着,眼神就悄悄变了。 当弗朗索瓦踢坏了门,养父正好表演起了木工手艺;当老奶奶发现他在翻她的东西,她说:让我们来看看吧;当同为养子的哥哥看起成人小说,大家相继翻了翻,一笑而过...第一次见带谱的童话书,“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他病了”,他不过想成为一个机修工。 后来的达内化用了很多素材:绷带,木工,打架和亲密,领养家庭,素人演员,神秘突然的邪恶,戛然而止的结尾…
半个桃李林檎2012-10-09
5
皮亚拉关于童年关于青春期的描绘总是在平静中暗流涌动,他镜头下的人性不能简单地用善恶来评价,更多的是追求写实的矛盾体。受新浪潮的影响自不必说,在家庭关系的塑造上甚至能找出一些跟杨德昌类似的元素,quiet power。
巅峰Futurama迷2022-03-29
1
皮亚拉的风格,在于一整个作品里的纪实感和间隔感,他在单个镜头与单个镜头连结之间所做的努力不可谓不深,不然也不会使得全片漫布那种残酷纯粹的感觉,这种极致的美学相当个人化,没法儿学,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经验上面来讲。
TWY2021-11-01
2
在皮亚拉和他的孩子身上,暴力与情感总是属于瞬间的,更没有让它们悬置的时空,它们总是“就这样”地出现——同一个动作却能在两个切片里通向两种岔路,并最终绕回原点,这是它们共存的基础,基于一种无法解释的破坏欲,可能是一个孩子的基础,不断地在震荡。
2019-10-22
6
惊人处女作,皮亚拉的个人风格已经很明确:复杂的人物,真诚的展现,干净的叙事,中立的留白,瞬间的累积,情绪的流转,还有对纪录片元素自然的运用…小男主对两个寄养家庭温情流露的瞬间都让我泪目。
石墙2011-02-12
6
高手确实是可以用干枯的情节创造出丰满的人物,但前提是你得忍受得了这种干枯。
吹牛伯爵2023-01-28
反常规的新浪潮电影,莫里斯·皮亚拉将戏剧性的可能降至最低,转而通过段落镜头内角色微末的肢体与表情唤起某种微妙的精确感,但与布列松不同的是,皮亚拉的人物背后潜藏的情感势能又是极度日常化的,它可以是对收养家庭的爱,可以是对伙伴的爱,人物被浓厚的情愫分子充分包裹,又在银幕展示前尽数掩藏,皮亚拉让他作品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成为《德意志零年》里的孩童,面对痛苦或快乐,幸福或悲伤,皆反射出模凌两可的性态符号,观者甚至难以区分二者之别,而就是在这样弥漫着些许忧愁的散文般的写实拾去中,赤裸的童年迎来尾声。 2023.1.22
l.m.2009-08-27
寫實得看着看着基本毫無預兆就fin了.
大宸2010-07-28
皮亚拉这部还成...
鬼腳七2011-04-01
2
“弗朗索瓦寄去大大的吻”,这个桀骜张狂的小孩其实在心深处渴望着温暖。皮亚拉的枯燥叙事。
稔之2009-04-11
5
这部电影绝对可以和特吕弗的400击相提并论,甚至现实性方面它比400击更有冲击力
持人的摄影机2022-06-10
8.5/10。熊孩子孤儿男主被寄养家庭A嫌弃并抛弃后转入了寄养家庭B,在这个善良接融他的家庭里他逐渐收敛变好,但他惯性太大不容易改,最后还是因为捣乱被抓进管教所,不过B没抛弃他而是想念他(男主也想念B),他们也就暂时分隔两地。影片通过近乎于零度的表演和平淡的叙事节奏来构筑「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
果樹2013-08-29
一个地道的熊孩子的故事。往往这类故事都以搏得观众同情为结局,但新浪潮背景下的这一部,真是一点也没往那个方向努力啊,一个人见人憎狗都嫌的形象跃然纸上。
2013-01-16
2
1.冷静得我差点睡着了。2.苦逼版的《四百击》。3.他的生活已经走到道路的另一头,回不来了。4.小孩子的片,就不能拍出个突破?
小A2010-04-08
8.75/10 视角很独特,遗弃儿童主题由于纪录片式处理方法的存在而非常冷静。情节框架很有型,然而个人感觉本片仍需更多的心理描写以示对主题的支持,故事的合理性也有待加强。
云雾敛2020-08-11
1
特吕弗监制并制片的作品,故事类似于《四百击》,依旧是“坏小孩”的故事,但不同于个人视角的准确描绘,皮亚拉在片中携风带雨的对社会刻画反倒更引人注目,开头的工人运动、后面的领养制度、还有民俗丧嫁的展现,闲笔刻画的反而无比真实,他也好似无意深究人物内在的心理状态(这一习惯在后面的电影中也存在),并非不关注,而是不用大量心理现实主义的方法外化出来,导致观众到最后也摸不透这个“坏小孩”的真正想法,这一剧作手段,反而将男孩在观影过程中变为观影者身边的旁人,而并非惯有的主角视角代入,这一距离化的处理,剥离了煽情,在模糊事态中最终定位了这个角色的真正性格。
桃桃林林2010-12-08
5
不知这个孤僻奇怪的孩子,性格里有多少皮亚拉的影子。
Granite_花花2012-08-12
1
不知何时起,我可以认真享受这种平淡如水的电影,琐碎的情节让人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