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旅程 Les Rendez-vous d'Anna (1978)
剧情简介

《安娜的旅程》(Les rendez-vous d'Anna)

介绍:Jeanne Dielman的成功使艾克曼有机会给Gaumont拍摄电影。就有了这部忧郁,简约,让人难忘的作品。电影讲的是一个女性导演在欧洲的旅途。在每个城市,她都籍此机会拜访亲属,朋友和从前的爱人。但没有一次会见是完满的。那些阻碍交流的一些什么一直存在。艾克曼用漫长的谈话和开放的空间描述了人们之间的隔阂;她的性格与他人的环境以及人之间的隔离。整体开放的气氛或许来自我们所熟悉的欧洲的乡村艺术电影,那是艾克曼浓烈的情感被她一贯的摄影风格和她的迫切所标上的印记。

人物介绍:

香坦·阿克曼(Chantal Akerman)无疑是比利时最杰出的女导演。1950年出生于布鲁塞尔,毕业于巴黎高等电影学院,之后在法国、比利时和美国拍过几部短片和长片;二战后欧洲艺术电影的叙事技巧对她影响很大,使她专注于描绘女性偶然的遭遇和意外的出现。她将女性的工作、爱情、欲望,作为长期关注的主题。她执导的电影探索多重叙事结构,拍过各种类型的影片(纪录片、音乐剧、日记等)。

她的第一部长片《我,你,他,她》(Je, tu, il, elle),是关于自我反省的三部曲,靠即兴表演拍摄,仅用了8天时间,而且耗资很低。她接着拍摄了《让娜·迪尔曼》(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这部影片不仅是长期以来比利时最重要的影片,而且是国际上最佳“女性电影”之一。她在2001年因成功地导演了颇受争议的《迷惑》一片而备受好评。此片的灵感来自于法国意识流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的第15卷。

尚塔尔·阿克曼影片的特点: 总是把先锋派人物的背景放入正片内,其内容集中表现在对当代女性情感和生活的关注。阿克曼的创作以运用长镜头表现时间感、巧妙运用音响效果和正确处理真实性与艺术容量的辩证关系而著称。

希尼莫2011-10-24
5
中心对称构图加布莱希特式的表演。
7级残废2015-01-03
80
蔡明亮说过这部电影对他有所影响。果不其然,固定镜头,静默,阴郁。失去爱人的男人向她倾诉,喜欢她的男人的母亲向她倾诉。火车上的陌生男人向她倾诉。每个人都有故事,但最终问题都无法解决,人永远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情愫里。交流不一定会带来结果。
神仙鱼2023-07-29
孤独是一种语言
峰峰峰峰2015-08-22
27
寂寞空虚冷,孤寝难自忍;漫漫白天长,谁人暖我床。
丁一2010-04-15
35
电影三女性——玛格丽特•杜蕾斯、凯色琳•布蕾亚、香奈儿•阿克曼
戴忠礼2020-09-24
22
镜头的出奇地固定,没有上下高低的变化,只有水平方向的平移,走马观花一般闪过不产生任何意义的行人与建筑;或者是非常标准的透视视角,无论画面里正在呈现什么,视线总是不自觉地盯着中心那个焦点,仿佛看向虚无,人物背对着走远时仿佛也在走向那片虚无。实在是非常空洞无趣的旅程,辗转在各色人等之间互相倾诉,世界多么熙攘却能异常精准地避开热闹和吵嚷。泰然自若的神情看起来是经过旷日持久的修炼,似是已同寂寥握手言和,然而暂时从这一段旅程中抽离出来,又即将走入下一段雷同的旅程中,才觉得这一切都是没法选择的,都是被迫委身于孤独。
bloom2012-06-30
29
我很喜欢她的身体。
云雾敛2019-04-25
14
开头月台出口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本片旅程模式与人物孤独状态,后面的对称中心构图虽然在形式上制造了美感,但由建筑框定住的架构却牢牢的把主角锁在了其中,在开始的旅店中,两张床铺的对称构图却只有一个床睡了人,这个左右不均衡的设计对照了自我内心的空虚,当到了后面与母亲同在时,由女主填充了缺失的一部分,和母亲一起完成了一个完整了构图,意预着自我内心的填充,在最后的段落,摄影机是垂直于人物的,这时的构图转换为了女为上的主动方式,意味着主动寻求慰藉填补。数次人物谈话,安娜的反应逐渐改变,最终释出,这一过程得以让我们瞥见她的世界。地点在火车—旅店之间流转,当最终到家之时,却是一眼望到头的绝望。片中贯穿的平行推轨镜头也在对照旅行。而中景正面回答对话的使用,则模糊了间离和打破第四堵墙界限,表达了她沟通的迫切。
Virgil2023-05-28
8
@ 冰厅|抑郁者看世界。主角虽然活着但已dead inside。长时间静止的固定机位无比死气沉沉,拍疏离寂寥效果特别好,还精确捕捉到了我最喜欢的那种搭乘夜车/夜航的感觉。全片最有意思的一条线其实是主角的女性欲望表达:她拒绝了第一个男人,和自己母亲聊女同体验,第二个男人因病无法继续后在她上药时拒绝了她的“探索”。女同体验是否改变了她?性的客体逐渐转为男人。顺便字幕把He’s got me“他有我呢”翻译成“他得到了我”
奥兰少2023-07-29
4
@小西天。在流动的旅程中拍出了生活的凝滞。较低的机位压缩了人物上方的空间,固定长镜多从正面将人物框定,对称构图更是加深了囚笼感,于是,就算置身空旷的公共场所仍如身处斗室。旅程中的五场对话,安娜多是被动的倾听者,冷漠疏离,跟母亲的枕边夜话成了影片中难得的温柔时刻。另一场惊奇的戏是安娜乘车为情人出去买药,主观镜头难得跌荡了起来。这两场注入情感的戏多少消解了阿克曼始终强调的生命望不到头的无意义,而让女主的绝望更多地归于情绪而非哲学。
??2019-01-08
29
影像在对现实进行复刻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扭曲现实,所以传统电影为了制造共情只有通过再造情境,从而唤起客观经验,并同时试图解释世界,这种共情或者体验是间接的、理性的。阿克曼做到的是无限打破影像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丢掉情境、戏剧和构建的“跳板”,从这点来看,阿克曼的电影是最接近真实的(用光、场面调度),这种不被时代、地域所绑架的直接情绪属于全人类。
TWY2018-01-09
29
【#1100,个人影史最佳】阿克曼的魅力于我而言是个谜,她的角色观看、倾听、讲述,从人来人往的火车到暗中的卧室,单一镜头下阴郁中孤独的情感(和一支五味杂陈的小曲),所有的故事和理想也许都是人们为了一点爱而来罢。
么什叫定决能不2015-10-11
10
对这种过于亲密的母女关系感到费解。略微看到日后Léa Seydoux的影子。
苏黎世的列车2022-02-02
44
凌晨3点25分,我醒来了。我已经习惯了这个每天入睡和苏醒的时间依次推迟的生物钟大循环。私人微信群里有447条未读消息,她们在聊摩梭族母系社会的种种好处,以及这个男权社会的种种坏处,其中一条消息说:男人不行。我烤了两片吐司、倒了一杯牛奶、切了一个西红柿、撒了点白糖、打开电脑开始看这部电影。导演的另一部影片《让娜迪尔曼》是我最爱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时,天刚蒙蒙亮,城市的天际泛起一层渐变的橙色,与青蓝的天空接壤,想起那一年在阿塞拜疆的早晨。她穿梭于欧洲各个城市,去往布鲁塞尔的旅途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困顿和哀愁。喜欢安娜的外套,喜欢她的裙子,喜欢她的后背,喜欢她的高跟鞋,喜欢她的裸体,喜欢她在床上反复听电话留言的姿态,我学着她把窗户开了一道小缝,冬日寒袭,世间最美妙的时刻莫过于此。
东北洪常秀2020-10-27
26
2020年度十佳第六部,一段关于导演香特尔·阿克曼自己的漫长的孤独之旅。芥川龙之介说“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阿克曼用细腻的镜头记录了一个女性在移动空间与连续时间内的情感变化,自闭型人格与疏离的人际关系互为因果,从他处获得信息,建立对环境的感知,丰富内在精神世界,可情绪一直飘浮,个人认知始终游离于周遭世界,孤僻的性格令喜悦戛然而止。要有多敏感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做人实在是太累了。
Morning2021-07-25
14
非常明确的确立了“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电影的规范,我在练习写作的时候,心里就是一直想着这样的电影,它帮助我打开了格局和找到了意义。这部电影里我同时也看到一种立体的时间感,就是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承认不了他们的意义,但发生过后那件事好像又再一次的发生在当下,它不多余,它也不是现在美剧们强调了一种anything is nothing ,它是无常是失序,但是我们正在经历。
小艺2013-05-16
8
太干净了。
固埃2020-03-18
3
可以理解一部分人不喜欢香特尔·阿克曼,认为她无聊,单调。可是,这正是阿克曼的美学所在,在无聊中找到意义,在单调中提炼出美学。所有欣赏不了的人,还需要更多更多诗学的沉淀。
把噗2014-02-22
11
Absolutely concise,Absolutely facinating!★★★★★★
Troy2021-09-05
15
杰作,很少能通过一个个镜头持续不断地体会到强烈的孤独感与焦虑感了。香特尔阿克曼在《让娜迪尔曼》塑造了一个被“束缚”在家的中年妇女,而在本片却塑造了一个时刻在旅程中、“无拘无束”的女性导演,看似会引向不同的命运,但她们都是封闭的,世界永远将是疏离无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