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 Ida (2013)
剧情简介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而且将找到她们自己真正的归属。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信仰,质疑之前生活中所信任的一切。安娜和旺达都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

最佳外语片: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最佳摄影(提名):里萨德·列克维斯基 / 卢卡斯·扎尔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最佳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最佳影片: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最佳摄影:里萨德·列克维斯基 / 卢卡斯·扎尔

最佳编剧: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 丽贝卡·伦科维茨

观众选择奖: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最佳女主角(提名):阿伽塔·库莱沙 / 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最佳欧洲电影: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国际影评人特别奖: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最佳影片: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聚光灯奖:里萨德·列克维斯基 / 卢卡斯·扎尔

最佳外语片

最佳国际电影: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最佳外国独立电影(提名)

最佳外语片(提名)

最佳外语片: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最佳女配角:阿伽塔·库莱沙

最佳摄影(提名):里萨德·列克维斯基 / 卢卡斯·扎尔

最佳外语片(提名)

最佳女配角(提名):阿伽塔·库莱沙

最具潜力演员(提名):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摄影(提名):里萨德·列克维斯基 / 卢卡斯·扎尔

最佳女配角(提名):阿伽塔·库莱沙

最佳非英语片(提名)

弗朗索瓦张。2014-03-03
129
黑白四比三是我很喜欢的风格,但出乎意料地是这个片让我意识到,这样形式感过于突出的摄影是会影响电影本身的。看片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被画面打扰,难以投入剧情,视线总是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视觉焦点中寻找人物。这是以后自己创作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地方。
欢乐分裂2014-12-14
63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托尼·王大拿2015-01-22
42
导演确有投机的嫌疑,亦有赤裸裸的隐喻,但成片效果还不错:黑白摄影的构图与打光都经过了仔细的琢磨,如同静物摆拍一样的固定机位,直到最后用两个运动镜头收尾,有些平地惊雷的意味;战争的创伤和愈合,信仰的崩塌与重建,镜头内外的故事互有所指;而且能把这种电影拍得不闷,也算是大功一件。
CharlesChou2015-01-30
22
最精华便是构图与最后的运动长镜,叙事一般却仍然能让人被安静悲伤氛围所笼罩。滚滚红尘,皆被留在身后。
胖胖2014-08-10
23
摄影构图真是美得让人窒息,找到了很多旧片的痕迹,可是剧情寡淡如水。
l.m.2014-05-31
12
讓人驚喜的構圖,放在大銀幕上太好看了,但真的不大喜歡天主教題材的電影,看着那些服裝和十字架就覺得沉悶,反而是Ida哭泣和她阿姨跳樓開始才覺意猶未盡。
Odair2017-05-16
15
几乎每个观众看完都会称赞本片构图与配乐的精巧,黑白摄影很有韵味。艾达的挣扎是在特殊时期下,身份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在和姨母经历了寻根之旅后,本以为她坚持的信仰会轰然坍塌,却在最后当她一脚踏进红尘体验过人世繁华后,仍能够抽身而退,在宗教里得到心灵的平静。平静的镜头语言中满含张力。
btr2014-03-25
6
#HKIFF# (1) 4:3画幅、构图极美的黑白电影,平视角度,人物经常出现在银幕下半部分(以至于有几条字幕打在了银幕中间的窗框上)(2)修女找寻过去和身份——反思历史的变迁 (3)姨妈像出门一样从窗口跳出去那一幕大赞,仿佛是圣人/婊子的反转 (4)某种意义上的成长电影
Dirtydung2018-11-05
13
这片子其实对观众背景知识要求不低,首先最基本的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是一名犹太妓女,这是理解艾达人物弧光的必要条件,其次是二战期间波兰的排犹风潮和战后对犹太人资产的抢夺,这是理解艾达自我重构的必要条件,但要是还了解社会主义下波兰的领导人和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下能有这么腐朽的歌舞真的惊呆我)。片子是淡化叙事的公路类型片,艾达通过对自我认知的重构和欲望的了解和体验,完成了最后作为个人如玛利亚一般主动拥抱基督。所有的叙事都是起因-结果去展现,省略中间完成的过程,配合将人物放在偏离画面中心的位置的构图,文本上提示黑白色调最难表现的红色,让全片带有禁欲系的美。而到了最后的奔放的手持镜头,就打破了一直不表现过程的这一模式,无论放荡还是皈依上帝,都是艾达作为个体成熟的表达,是集体主义威权下难得可贵的自由。
云中2014-12-14
28
把摄影只局限在了“构图”的概念,而且大量出现的顶部空间其实并无意义,纯粹为了好看、耍酷而已(本来还以为只在修女空间出现,后来发现是随便用的),基本无新意,装腔作势倒是一流。
把噗2015-01-02
4
转变没处理好 但摄影太棒了
Peter Cat2015-01-15
65
典型不透明的电影。和固定镜头使用一样,镜头里有什么,镜头外有什么;你听见什么,没听见什么;导演拍了什么,而历史里又有什么?或许,结尾两位女主在世俗性-神圣性上互换有些操之过。但众口一词批评“摄影喧宾夺主”,让我觉得必须打个五星。换位到创作者角度,与其说“刻意”不如说“雕琢”。
亵渎电影2014-05-03
31
从剧作创意的角度,它在做很棒的反叙事尝试,去除剧情片中惯常式的叙事手法,放弃情节中那些起承转合的东西,选择用平视的摄影机角度去呈现,连人物的心理铺垫式的镜头都被弱化,即使是面对在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人物也有着沉稳和冷静,最后连修女Ida的成长也最终选择了回到最开始。★★★
胤祥2014-06-03
5
#TIFF13#真的快看够拿屠犹和社会主义说事儿的波兰片儿了,但这部确实不一样,4:3画幅,时不时让人想起布列松的电影。虽然睡着了但是4星一定是有的,找机会补吧。
冰红深蓝2015-02-04
46
一部含蓄、克制却内涵深刻的杰作。黑白摄影+4:3画幅,除结尾外均为静止机位镜头;构图绝美,人物偏离中心和边缘化成为常态,既映衬了历史与现实重压下人心的脆弱与渺小,又有水墨画留白韵味;配乐极佳;节奏缓慢,对白少但信息量大;建议先了解波兰61年历史背景,更好体会身份与信仰的危机。(9.0/10)
UrthónaD'Mors2014-07-23
4
摄影真是美~
鬼腳七2014-05-01
19
这个构图逼格真高。但是对于这么一个格局的片子,把种族宗教性别都放进来说,也实在够吃力的
shininglove2015-04-18
6
空洞,徒有造作的形式感。压低人物空间,摄影机客观平视,在剧情铺垫和表演语言层面,尽力作出减法。可惜的是,减后的留白并不圆润,缺少转变交代,情绪的渲染,戏身终是干瘪些,像是德莱叶和布列松嚼过的碎鱼片。
影志2015-06-20
29
完全看不下去…比《伊万的童年》还《白丝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