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两个少女,一个生在波兰,一个生在法国,同样的相貌,同样的年龄,她们也有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都那样喜欢音乐,嗓音甜美。波兰的薇罗尼卡非常喜欢唱歌,唱高音特别出众。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想到一天她真的遇到一个样子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孩,可是她自己却在一次表演中心脏病发暴毙在舞台上。此时身在法国的薇罗尼卡正沉醉在与男友的欢愉中,突然她觉得特别的空虚难过。此后她的生活中便常常响起一段极其哀怨的曲子,她爱上了一个儿童读物作家。一次与男友聊天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在波兰拍的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女子,此时她才深深相信,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存在。
费比西奖: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伊莲娜·雅各布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阿咪老师Ami2012-02-19
122
我没有看懂!!!!!!!!!!!!我要气死了!!!!!!!!!!!!!
今天小熊不吃糖2010-11-11
448
文艺片真可怕,我又没看懂……
油尖旺大母0 ?2012-12-01
141
多愁善感的女主+美丽诡异的场景+两生的外壳+情情爱爱哭哭+长镜头好摄影=好片?用不着说"看不懂",因为这部片根本没有主题,只有纯粹的情感发泄!!这就好比进入别人的QQ空间,见到一堆心情日志,什么笑笑哭哭爱爱狠狠我们是不懂的啊!!!
晚不安2018-11-04
599
几乎可以把我写给《白》的短评完全照搬过来——热评区执着于看懂的观众们已经误入歧途,因为它根本不需要你看懂啊!只有摆脱了“电影必须看懂”这种成见的束缚,你才能打开感官来体验那些微妙的情绪。
再者,它有什么不好懂的?无非是两个女孩受到爱的感召,而她们碰巧分享了同一张面庞。情欲戏似有潋滟水光,伊莲娜真真美到不可方物。纯净的歌声涤荡心灵,声画构筑的冲击力超越了语言。
这样的电影,年轻时看塑造审美,长大后再看能领略真正的电影之美。深刻地感受到大师们的电影世界在框架之外,他们试图通过电影触及人性与情感的未知领域,而大多数电影只是通过技巧迎合观众的经验罢了。
麻油叶2012-09-14
504
兰波说,我是我,但我是另一个我。如果其中一个死去了,剩下的那个就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任何爱情都无法慰藉
冰红深蓝2015-10-25
238
世上存在另一个自我吗?黄绿主色调的画面唯美烂漫,配乐圣洁哀婉,颇具宗教感。着迷于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基耶斯洛夫斯基运用了多种微妙的隐喻与象征手法(片头星夜与绿叶,枯叶,鞋带-心电图,偶师-上帝,唇膏,弹珠,眼镜,黑衣女等),使影片值得多次观赏并深入解读。红色闪回与灵魂主观镜头赞极。PS:2021.9.24.北影节-深影国际影城-4K修复(转2K版?)重温,有点失望,观感不若初看时好。有可能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过对“另一个我”或曰Doppelgänger(同貌人/二重身)的疑虑,所以没法深切共情,另一方面我对基耶斯洛夫斯基这套符号早已不觉新鲜了,甚而感到有些直白和虚浮(特别是后半部,真的只有符号与那抹情绪在支撑了),或许我应该重新评价基耶,但目前还不到时候,尚待重看其他作品与补完另几部~(8.8/10)
vivi2009-02-01
199
连着重看两次,奇士劳斯基居然计划在法国的17个电影院放17个不同的结局!其中一个是法国的女孩再次去波兰,看到了第三个维诺妮卡!机遇、命运、意愿。当亚历山大第二次背叛,维诺妮卡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离开。“薇若妮卡”在拉丁文中为“真”vera和“影像”icon的合字. 2021.11.27 都不记得是第几次重看了,这次是大银幕。这是基耶最丰富的一部。第9诫那个爱唱歌但心脏的不好的女孩,她是怎样的故事?这里她只有爸爸而没有妈妈,这个爸爸刚好又是第8诫的父亲,这次他的故事不是被偷走的女儿,而是和别人的一样的女儿。
mon babe2009-02-10
108
刘小枫的思想无法通过这部电影解读。若不是画面和音乐,以及美到入骨的女主角,这片子还能看下去么?
米粒2011-09-01
166
波兰方面的故事短了一些,但法国的那个确实烂漫很多啊,相当文艺了,很多镜头好奇特,颜色运用太美妙了(和昨天的毒品网络又是不同的风格),很多地方一片昏暗然后突然一点点大红⋯⋯挺美的
欢乐分裂2006-04-28
188
以美丽不可方物的色调渲染出一片神秘氤氲,雨下闭眼如莲花般盛放吟唱的姿态,在舞台上吟唱出璀璨如星辰的歌声后倒地,双生花相遇时的惊鸿一瞥,与木偶师电光石火地对望。世上至美之物都是辉煌而灿烂、脆弱而短暂的,皆不可解释无法言说。
徐小花2006-11-14
89
翻译的不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波兰的广场的那一幕我好爱
战国客2008-07-01
93
看时很混乱,分不清两个人谁是谁,画面色调如此暧昧,让我昏昏欲睡。总之,太文艺了吧~~
眠去2007-02-24
184
你真的好美。
?娘卷卷?2014-03-08
33
对我来说,滤镜哥的牛逼之处从来都不简单在于意义. 我也说不清楚它好在哪, 说的出的那些又觉得也都不是. 但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享受, 会陷进去, 也许因为音乐什么的, 不管第几遍都会大哭, 又疼又爽. 很治愈. 好的那种.
荞麦2012-12-04
52
看电影还是要时间合适,如果20岁出头看可能感受会不一样……现在30岁出头了,对这样矫情的电影连开头几分钟都忍受不下去…………
不朽浩克2021-11-03
26
无疑整部电影就是对拉康镜像理论的完美诠释,基耶斯洛夫斯基跳脱出现实依托的一切逻辑与理性思维方式,以更为神秘的超验中介重塑了“自我”与“他者”的镜像关系,这不仅仅是电影意义上的奇观,更是生命本身孕育出的奇迹。拉康的核心观点是自我在他者中生存,只有借他者才能认识自我。镜像阶段是主体形成的过程,是把自我想象为他人,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因此电影就是在缺席与在场、匮乏与满足、欲望与寻找之间建立起“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镜像结构中不断体认“他者”,从而建立新“自我”的过程。影片中用大量的镜像、倒映和颠倒镜头来展现两个维罗妮卡的关系,并在各自对其镜像自我的回应与凝视中完成了超验共鸣。而从玻璃球中的倒影可以察觉出基氏的悲观态度,也许镜像中的他者不过是一个幻象,镜像也不过是一种折射,折射出内心深处的自己
Février2010-03-21
30
好美的歌唱,好美的木偶
薇羅尼卡2006-02-10
208
终于看了,心里的感觉淡淡的,世上会不会有另外一个人也跟我有感应呢?
墓岛GRAVELAND2016-06-10
14
《两生花》的重点明显不在于叙事而是在于注重气氛点染,黄绿色滤镜的使用宛如一幅带有昏黄的油画,伊莲娜雅各布一人分饰两角足见演技,虚无而孤独的色彩却不同于基耶早期政治激进主义路线而是独特含蓄的双重平行哀伤情调和木偶般的宿命感。是花,无论多美,定会凋谢。两个维罗尼卡都如是
一个朋友普希金2021-09-17
13
#biff 放映结束后,问戴老师:“ 能不能从戴老师提供的男性视角出发 把《两生花》理解为 基耶斯洛夫斯基借两个女孩 在一场漫长叙事中,最终确认自己并不保有叙述权力,来进行一场艺术家时代位置的自指和体认。”
戴老师说:“当然,你获得了一个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