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面临过气危机的舞台名伶,因为极度的不安全感,在排戏过程中惹恼所有工作人员,难搞至极。然而当一名忠实戏迷意外丧生,让她的生活陷入更夸张的混乱,首演当晚,她终于在揭幕前酩酊大醉、彻底崩溃…。卡萨维蒂与吉娜罗兰在片中饰演对戏的演员,两人台前幕后的亲密关系,使得演出层次更加迷离暧昧,堪称表演魅力满载的经典之作。
银熊奖 最佳女演员:吉娜·罗兰兹
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约翰·卡萨维蒂
赱馬觀♣2009-11-18
32
“即兴创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作品中的角色自发性,它并没有被事先计划过。我写的剧本比较紧凑,而我也会允许演员用他们希望的方式去诠释。可一旦他们选择了自己的方式,我就会特别依律行事,他们必须严格遵循于自己的诠释。这就是脱口而出与即兴创作的不同、不知道做了什么与言之有物的区别。我信奉的即兴创作是基于已经写出的剧本,而不是没有条理的创造。有些重要桥段,你希望提前写好;另些时候呢,你却希望顺其自然。”——卡萨维茨
桃桃林林2011-04-02
37
太精彩的戏中戏了,或许是我看过的戏中戏里最模糊界限的一部,观众的引入,即兴式表演. 吉娜·罗兰兹的完美奉献。
荒也2017-01-13
33
电影中的戏剧的嵌套结构,现实和虚构的边界线的暧昧,同一出戏通过不同角度的反复与差异等特点,《W的悲剧》《鸟人》《首演之夜》三部一脉相承。只是《鸟人》还加入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效果,《首演》除这些之外,还在探讨无意识。而当一部作品表现无意识时,我们就可以肯定它的现代性~
米粒2014-10-27
31
卡萨维茨这种发自内心的“疯”真是太让人迷恋了!他那些看似混乱又失焦的巨大特写,只有在他的故事里才能直指角色本身,褪去最后一层保护膜。中年过气女演员,纠结于剧作角色的年龄,产生少女的幻觉——这片一看就是给罗兰兹写的——一查才发现她的本名就叫Virginia。(看《鸟人》前可以试试这个)
凹凸2019-06-19
16
大概比《鸟人》好了130部《黑天鹅》吧 / SIFF第17场
冰红深蓝2020-12-27
20
卡萨维茨最佳之一,吉娜·罗兰兹神乎其技的表演令其获封柏林影后,夫妻档的表演也在银幕内外构成互文。本片启发了伊纳里图[鸟人]与阿伦[黑天鹅],阿莫多瓦还特地在[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复刻了悲情意外车祸。本·戈扎那的角色仿若从前作[谋杀地下老板]穿越而来,罗兰兹诠释的神经质角色也令人想及[受影响/醉酒的女人],还真因醉酒而几乎砸锅。不断纠缠着茉特的年轻女子幻象,既是难以祛除的心魔(因狂热追星而死),又可看作茉特的分裂自我。及至她二度击杀青春而充满活力的自己,才得以部分克服对衰老僵化中年危机的忧惧。多次复现的镜像(甚至4重镜像同屏)亦昭显出身份的裂解与不断脱壳重生的角色。茉特始终反对被定型化、固化,要求每次生成全新、流变的表演,契合于卡萨维茨的即兴追求,虚与实、戏里与戏外、本色与搬演的界限彻底模糊。(9.0/10)
vivi2012-02-28
25
演得很好。但John Cassavetes实在不是我的茶。如果碰上这样一场话剧,应该会很郁闷。台上装的是什么13啊!
陀螺凡达可2014-10-29
25
( ⊙ o ⊙ )( ⊙ o ⊙ )( ⊙ o ⊙ )( ⊙ o ⊙ )( ⊙ o ⊙ )
渡口无边2019-06-19
12
戏中戏与即兴表演,大部分都很喜欢。最后一段舞台表演在我看来有点失控,与台下观众牵强附和的欢呼鼓掌的戏码有些不匹配了。
白昼白2019-12-22
7
乍一看是女演员要面临的事业与年龄危机,但探讨的问题可能不止于此。运镜和对话很自然,但戏中戏的台词反而令我觉得有些做作。荒谬又自然而然大概是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印象,无论是演员制片导演编剧之间的关系,女主角的现实与幻觉,再或者是舞台与现实。John Cassavetes确实是才华横溢还帅气,他和Gena Rowlands这对郎才女貌女才郎貌颠来倒去说都非常合适。
Connie2007-03-09
14
Dorothy說了一句特經典的話——"if i had known what a boring man you were when i married you, i wouldn't have gone through all those emotional crises"..........張力,你知道什麽叫張力麽,完全屬於Cassavetes的那種大男大女之間血脈賁張的張力...........我們怎麽可能不為一個死去的美少女發
cici的小兄弟2017-01-01
29
我开始怀疑吉娜·罗兰兹跟凯特·布兰切特是不是有血缘关系,相似的外型,同样刚柔并济的演技,最后收得干脆利落,有点意犹未尽。
文森特九六2014-02-23
13
当舞台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而自己又无法逃脱来自任何一方的纠缠时,似乎也只有不疯魔不成活了。结尾罗兰兹和卡索维茨的对戏展现了什么叫做心神合一的绝配演出。
谋2023-07-27
2
#PCC #GenaandJohn 本片以舞台剧的形式探讨衰老,爱与死亡还是比较新奇的,舞台上的故事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而台上这模糊的组合也似乎对照了台下的二老,尤其是结尾处的演绎,脸上的皱纹,脸上的愤怒,我们的曾经,让二老都去外面透了口气,不过,谁又说的好那透口气的人不会是自己呢。粉丝的死亡仿佛那压垮女主的最后一根稻草,无爱衰老让她在台下饱受摧残,但是即使这样台上迸发出的生命力都是罕见的。镜头很棒,大量的虚焦,利用门框压缩的空间,镜子的使用。还有大量的红色,红色的舞台,酒吧,窗帘,门,化妆间和家。现场收音效果太棒了,即使舞台上有部分效果不佳,但是还是喜欢那质感。配乐来的恰当好处,尤其那一声钢琴响起,夹杂着死去粉丝的吐槽,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不喜欢跳剪,虽契合主题,但仍不喜欢。
丁一2014-06-29
19
“她的脸显得异常年轻而天真。停顿。她凝视着前方,沉浸在忧郁的梦幻中”——奥尼尔《长日入夜行·第四墓·幕落》
黄小米2017-03-06
6
Gena Rowlands真耐看。这部就是太长了,不然实在比鸟人好看。演到后来越来越像凯特布兰切特。应该说是凯特受她影响才对。
火娃2022-05-21
4
7/10。卡萨维茨的特写真正透过人物的面孔直接推动叙事:死去粉丝的幻象意味着女演员对找回年轻的渴望,幻象第一次造访,她不安的表情逐渐被相互凝视的欣喜、双手触碰和唇语的问好所取代。因情绪失控而排练失败的女演员来到化妆室,虚焦对侧颜的特写随着演员的视线,看到她对镜自视时出现的那张青春洋溢的面孔,这实际上是她通过与‘‘粉丝’’的交流来坦诚自我、获得满足,当她为抗拒幻象逃离自己的房间、打开编剧的门,用脑袋使劲撞门来释放精神上的痛苦,在击败幻象时,镜头跟随人物移动与她一同注视被击倒在地的幻想中的女人,此后视点跳出角色转向观众,摄影机位置被安排到观众席上,作为旁观者注视到女演员从舞台向人们进行的眼神、手势互动,帷幕落下前对戏的男演员让她配合伸出一只脚、朝他走去并抱起对方的脚,女演员直接照做,正视了自我内心。
七七|烂柯人bot2019-11-17
4
演员的焦虑这个议题诞生的很早。50年代的《彗星美人》提到人性的贪婪,但在事实上造成一种导向,即性别前提下的年龄优势;70年代《首演之夜》则明确把自我的斗争和胶着外化,影片后半部分叙事时间不断膨胀,就是要把心理的张力无限加大。而今这类议题早突破了单一的性别范围,如《小丑》这样还扩大到了社会层面。我倒不认为有高下之分,因为个体的焦虑是不同的,but the show must go on
xkan2020-05-04
8
完美。可能是卡萨维蒂最具野心的作品,也是同类型片中的翘楚。Gene Rowlands的表演出神入化,甚至到了比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更出色的地步,多了一丝理性,少了一些无理由的感性。故事的内核是衰老和孤独,舞台上台词说”不管你觉得我是不是老了,我还是爱你。”让我想起了安东尼奥尼的《夜》。出车祸身亡的17岁少女象征着女演员永不回来的年轻,整部电影的情绪也以“衰老”和“孤独”铺开,女演员臆想的情节的拍摄手法也很优雅工整。后来的《鸟人》《黑天鹅》也都有这部电影的影子,剧迷要签名而出车祸身亡的桥段也出现在后来阿莫多瓦的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最后的高潮戏留给在舞台上的Gena Rowlands和John Cassavetes 夫妻二人,大呼过瘾。完美。
晚不安2020-05-02
3
女主角的形象,在夜里,在雨中,不断漂浮在我的四周,催促着我写下点什么,从而摆脱她的缠绕。一部让我看完很多天都说不出话的杰作,也许它就是阿巴斯说的那种让人“辗转反侧”的电影。半部启发《黑天鹅》,剩下半部引领《鸟人》。构建方式非常特别,在写人与记事之间找到一种怪异的平衡,在一场接一场纯粹的、沉入灵魂的戏中戏之间,展现一个女演员自我挣扎、毁灭与重建的全过程。自导自演的卡萨维蒂显得如此游刃有余,有即兴的失控和刻意的失焦——一个导演成熟的标志就是找到了独有的语感。提醒电影什么是戏剧,也提醒戏剧什么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