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情简介
获奖:1943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介绍:二战初期,一艘毁坏的潜水艇搁浅在加拿大海湾。狂热的纳粹船长和他的全体船员必须抵达当时中立的美国,否则他们要被捉拿。一路上他们遇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对战争和爱国主义抱着各自的态度。在本片中导演鲍威尔和演员艾默力.皮斯伯格针对美国参加同盟国对抗纳粹的原因而展现出他们独特的观点。
最佳原创故事: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编剧(提名):罗德尼·阿克兰 / 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

"One armed superman against one unarmed decadent democrat. I wonder how Dr. Goebbels will explain tha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3HrDhTZOrw

本片最大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某种超越善恶的人类「困境」——价值/信仰冲突下的鸡同鸭讲,以及永恒的话题——「逃亡」,以成败论英雄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都呈现出一种寻找「良心替罪羊」的鸡贼,当然最后还是需要站在伟光正的角度上,因此也透露出一种优越的「怜悯」(用幽默的方式呈现)态度。

开始看的时候已经只剩下4个。二战期间的宣传影片,角色都是用来阐述理念之用的脸谱形象。但是让几个纳粹在加拿大壮美的风光中行走,使用各种小聪明脱身,难道不怕观众给他们给予同情?

1
"You can’t even begin to understand democracy. We own the right to be fed up with anything we damn please and say so out loud when we feel like it."

1
稍加琢磨你会发现这竟是一部公路片,绝对主角便是纳粹六人行!从爱斯基摩德裔社区到印第安嘉年华湖畔野营地,每过一处便减员一人。相反,“我方”角色从未贯穿始终,总在新鲜面孔,却展示了枫叶国民众的多元包容良善与坚强。可见,纵使战宣严守善恶分明,仍可通过选材戏份调配使主旋律的演绎远离枯燥。

长篇大话累不累?把所有遇见的加拿大居民描写成个个热情好客善良纯洁的白莲花不觉得恶心?!后半小时一股英国伦敦腔听得我快吐了。英国佬矫情自大也是没谁了 0.3 不谢

2
角度新奇。几个纳粹死法各异。片子像是在劝美国参战

1
看看人家的propaganda~~ 大牌云集。虽然说一口过于魁北克的强调,johny the trapper 在临终前还是变回了劳伦斯·奥利弗。而leslie howard~~ 你果然就是又bizzare又creepy的神经教授。这片子比起 why we fight 怎会差?

1
1.加拿大湖区确实好多德国裔 2.这片子成片年份!3.ashley同学在这里面帅炸了!

2
最近连看了迈克尔·鲍威尔导演的三部影片,觉得他绝对是一位被低估了的电影大师。该片上映的时候,美国尚未参战,该片非常智慧地提供了美国最终参战的原因。另一方面,影片对德国军人的塑造没有脸谱化,而是赋予这个群体中个体各自的性格,也变相地揭示了个人崇拜的荒唐与其可怕的力量。

Not bad, for a propaganda movie. Enough joy of physicalities to lift it above cliches.

1
英国人的各种隔色在当年这些精彩的战争片中一览无余,可能最关键的还是一种间离效果——深陷其中都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手法和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
把一个远古落后民族的宣传方式根希特勒作比较:都是大声粗暴、都是重复说一件事

6/10。独特的战时宣传片,它将德国士兵刻画成一群会犯错误的人,而不是毫无人性的野兽,这些穿越加拿大的纳粹侵略者逐渐被射杀或逮捕,因为遭到了民主人士(法裔加拿大猎人、英国知识分子和旅行者)不同程度的抵抗。影片也有一个德国人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当纳粹在德国移民的集体农庄里宣扬希特勒思想,坐在一边的沃吉尔有所怀疑,和同伴站起来时不再行纳粹礼,最后放过了想揭发他们的小姑娘,被头目以逃兵的罪名枪决,接着在荒野露营的英国人那里,他试图以光明磊落的价值观对抗野蛮的敌人,侵入露营地的纳粹份子烧毁了他的毕加索绘画和托马斯尔·曼《魔山》,这迫使他起来捍卫民主,结尾不同阵营的广播员用宣传语较量,海尔斯上尉被从一个杀人歹徒美化成为渗透民主国家的英雄,一名逃避兵役的旅行者和他在火车箱内对峙,成功将他和自己一起送回祖国。

二战初期以敌人和友邦为对象的电影,着实不易。旨在分析形势振奋士气,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你是谁在哪里都已成为战争中的一员,所以团结起来打败那虚伪的敌人吧。开始还以为故事就发生在第一个场景,那就很棒了,可惜编者意图要涉及更多的人。从电影角度看,把军人当罪犯来写也可更慎重一些。

冲劳伦斯·奥利佛看的,戏份太少。

刨去一些战时宣传因素造成的脸谱化,剧本非常精彩,几段独白既过瘾又不枯燥,鲍威尔+皮斯伯格出品必属精品。至于奥里维尔爵士,打了次很精彩的酱油。

2
奥斯卡的编剧。41年的反纳粹影片,那时可是激战正酣哦,一对大牌,包括劳伦斯·奥利弗爵士,好多搞笑的段落。为什么归为剧情和战争,这不是喜剧片么?嘿嘿。

作为反战电影,对纳粹的批判并不独特;作为追踪的动作片,纳粹的戏份又太多了,感觉有时同情有时批判,对纳粹的表现很刻板,脸谱化。农场那一段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