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 Conte de printemps (1990)
剧情简介

珍妮(Anne Teyssèdre 饰)是一名哲学老师,一日在宴会上,她与娜塔莎(Florence Dare 饰)相识,也许是因为寂寞,两个本无交集的人成为了朋友。娜塔莎邀请珍妮到自己家里做客,后者欣然前往。娜塔莎有一个奇怪的家庭,父亲离婚,交往了一个年龄和自己相差无几的漂亮女朋友伊芙(Eloïse Bennett 饰),这一点令娜塔莎无法接受,同时,一条项链的失踪也加深了她与“后妈”的隔阂。珍妮的介入让这个家庭里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娜塔莎的父亲显然对知性的珍妮抱有好感,而娜塔莎也渴望能和喜欢的珍妮组成新的家庭。

对于娜塔莎的热情撮合,珍妮显得有些被动,她坚持听从自己内心的感情,不愿掺和到这个复杂的家庭中去。一次四人的乡村度假中,酝酿已久的矛盾终于激发了,娜塔莎同伊芙发生了争吵,而她吃惊的发现自己一直信任的珍妮居然站在敌人的那一边。她该怎么办?在这个春天里,友谊和爱情能否同时播下可以成长的种子呢?

SaturnianAir2015-08-17
1947
这个粉白的小女孩,像一条透明线绳一样串起珍珠项链。不论是交谈、争吵还是沉默,我只喜欢有她参与的部分,不理性的,不思辨的,不成熟的,不复杂的,她就是春天本身。
Ms Freedom2017-01-24
1378
谈话内容比剧情本身精彩,平淡但不让人觉得无聊,舒曼,柏拉图,康德,胡赛尔,现象学,先验论,属于法国的知识分子传统,这是我爱这个国家的原因。数学不好可以拿出来说,但哲学不可以,哲学不好让人觉得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哲学不是改变你的想法,而是拓展它。尊重艺术与思想,让人羡慕极了。
DR邬梦雨2019-05-25
614
全片充斥着对白,像那个院子或是找不到的项链,侯麦似乎已经顾不上打理电影里的难以寻觅的视听语言了,仅仅专注于讲一个故事。 因此我想借电影的话评价电影:“人们不想打破侯麦的秩序,太费神在其电影的思想上,试图引导自己思考思考本身。” 电影井然有序,而我的注意力却混乱不堪; 我不断的分神去识别房间里的画册,有戈雅、塞尚、毕加索…… 我甚至对那只小熊维尼的杯子、还有那扇巨大的拦在路中间的凯旋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电影到底是什么意义,于我已经不重要了、也没必要说了; 我只不过是拿着票闯进了这场放映,电影结束我就离开,期待另一部独属于我的“春天的故事”发生。
巴伐利亞酒神2019-05-25
567
娜塔莎是水,任性无常柔软,一根失而复得的项链就能使其破涕为笑;让娜是土,理智成熟知性,哲学老师的洞察力和绝不妥协的原则;娜塔莎父亲是风,儒雅睿智风度翩翩,在不同年龄的女人面前都能魅力满满;父亲情人是火,热情冲动火爆,有一种随时剑拔弩张的攻击性。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侯麦的人间喜剧中。
冰红深蓝2020-04-12
275
春暖花开之时,最适合看侯麦。影片围绕着一场反常而并不复杂的四角关系展开,由谈天闲聊推动情节,以“项链”式的巧合澄清误解,对话中漫溢着微妙暗示与暧昧情感。内敛克制的哲学老师与浪漫狂想的少女,平素感性的人,其实潜藏着理智的一面,看似理性的人,终归亦有受制于情欲之时。侯麦作品中的色彩调配、室内设计与服饰穿搭美得令人叹服。影片里法式中产知识分子的生活世界太使人艳羡了:随处可见书的影子,伴着舒曼的音乐,看看马蒂斯与霍克尼的画作,读读康德、柏拉图和胡塞尔,细细品尝新鲜的番茄,在花草芳菲的庭院中漫步,吮吸春天的味道。PS:对先验/超验/分析与综合判断的餐桌探讨与人物个性隐隐契合,还有对“凡事皆三”的感叹。(8.5/10)
昏金暗玉2014-08-20
393
两个女孩在party上偶遇,这份偶遇是带点奇迹的,再到邀请去家里住,深夜弹钢琴,对谈如流,这样的开篇是流动的诗,是梦一样的。
野凡2020-02-28
358
本片讲述了人均两三套房的法国年轻人,房子轮着住,不痛不痒的小资生活。
狄飞惊2012-06-06
288
首尾呼应的鲜花,却是怒放到凋零再到更换而来,恰比项链的失而复得,绕了一圈回归原点,可这弯弯绕绕里,尽是侯麦的心机和转折,于是,原点业已不只是原点。
电个爆炸头2017-04-10
522
春天,春天应该有人告白,有沙发上偶来的倦意,有一次郊游,有友人的离别,有无用的思考。可惜呀,少年只记愁滋味,往时不知春天好。回想已觉浪费了太多,这时就好希望有人开口和我说一句:“其实呀,浪费也是好事一桩。”然后我就能心安理得继续愉快地浪费下去,一直这样惬意下去。
时以星2005-08-17
815
法国郊外的春天花园,真是美得让人流连沉醉。这是四季中最云淡风轻的一部,一切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可塑性,让人回味无穷。在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里,感情的触碰、试探、亲近、疏远,就像园子里开花的苹果树,枝头吹过的微风,那样自然而细微,春去了无痕。
斜杠过多王静阁2012-05-15
685
候麦的镜头所对准的永远都是那一群法国知识分子,常看到两三个人就像为了填补配乐的缺失不停说话,却很少有“交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展示。在他们看似闲散惬意的生活,反而上演着难以平息的冲突和波澜,于是,在这些如诗画般美丽的景致中所展开的话题沉重且悲观,揭示着生活的终极无奈。
柯里昂2017-06-17
223
正如片名一般,全片简单朴素却蕴藏各种各样的生机与未知,三个女孩都与片中的父亲有着或清晰明了或不可言说的联系,你来我往的对话之中几人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在被花草围绕着的乡间别墅中明晰起来,配乐和摄影等电影元素都无太多炫技之嫌却仍让人看后感慨于侯麦对简单纯真生活片段超凡的驾驭和解读能力。
熊阿姨2021-03-20
188
全程注意力都在1980年代末期法国休闲服装搭配和家居布置风格大赏上了。
信电影得永生2014-11-16
172
花已开,料峭春寒,坐于室内火炉旁,他和她升腾起一种情感。尺寸很难把握,但侯麦不愧是大师,感觉电影比小说更具视觉美,更有质感。那个春天的花园真是美翻天。好想自己在那里待着,聊聊天,看看书,喝喝茶,晒太阳,闻花香。音乐里有暗潮涌动,虽然结尾那枯萎的花象征了隐秘的感情。短而美。四星半。
Muto2019-10-09
545
木心说,越是现象复杂的事物本质越简单。侯麦深以为然,所以他的电影永远是两性之间的组合、拆分和搭配。从康德主义者的眼界看来,人总是期待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事物。两个被这种先验判断所困扰的女孩在绿意盎然的《春季》相遇,一见倾心的二者既是同病相怜却也互为镜像和因果。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明显不能帮助从事哲学教育的女主角作出清醒而深刻的自我剖析与自我批判,因此影片需要不断的对话和思辨。当她与女性相处时,她是作为理性(父亲/男友/老师)存在;当她与男性相处时,她是作为感性(女儿/女友/学生)存在。影片在这种视角不断流转切换的驱动下走到两性辩论的高潮阶段,然而二者都想赢得对方的认同,即永远深陷先验主义的怪圈之中。可见西方哲学探讨的核心总是主客关系的对立统一,难怪木心要说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辩已忘言。
康报虹2017-05-19
138
“人间四季”之春 一个无处可去,一个无人可谈。缘起丢失的项链,也终于项链的找回,侯麦的镜头中的富含着生命的气息,在初春的花草中,在舒曼的音乐中,寻回的项链给了她们最后一个台阶,一切回到春寒料峭之时,却又与最初完全不同。
Kirsten2007-05-25
450
侯麦的故事尺度之小,同比其他故事时会觉得几乎无情节,但用敏感的视角去看又觉得充满张力,戏剧性十足。主人公们保持观察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真实反应,理解自我,行动并反省行动的意义,为之欢欣、低落 。这些过程散落在日常里,显得矫情又有趣。
欢乐分裂2019-05-19
84
#重看#在轻盈透明的春日空气里,四人关系呈现出脆弱、微妙的变化,人际结构的碰撞与重组,平衡与失序,一切都如是超验的,先验的,甚而形而上的(侯麦的书袋都有其恰到好处的功能);父女俩与各自情侣的镜像结构,充满雅而不俗的轻微戏谑。「四季」第一部不无小心试探与尝试维持平衡的意图。
暗涌2019-03-18
51
娜塔莎正式介绍让娜还有父亲认识时,三个人的平衡对称构图/父亲爱着一个和女儿娜塔莎年纪差不多的人,娜塔莎爱上一个和父亲差不多同龄的人,而娜塔莎同时又希望父亲可以和让娜这样的人在一起。 娜塔莎评价自己的父亲:他批评自己过去严苛,而赞赏别人不遗余力。 让娜在无意间帮娜塔莎找到丢失的项链后流着泪说:有时候想象力欺骗我,而我会完全迷失。 父亲在试探让娜被拒绝后说:我喜欢渴求和被渴求,尤其是隐秘的渴求,即使是无望的爱。 侯麦用这三段戏完全把法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骨子里的思辨反省同时又狡猾诡论,优雅同时又冒失的特点表现得淋漓精致,然而这只是主题上的变奏。真正的主题只是男男女女,人与人之间的那些小秘密小事而已,而且总会有出口给你,不沉重也不丧气,就像春天来了,换掉枯萎的花,换上鲜花。
572012-08-20
61
叙事、空间的格式很工整。侯麦说起中产那点纠结来简直像在掏耳屎,精确极了。回过头一想,其实就是一场莫名其妙的偶遇和借宿(这种弱关系的展开在中国人这里并不常有),增加但不改变人生,最后各归各位,找不到的东西又自己出现。虽然你们可以在饭桌上探讨先验综合判断,但是话也太多了一点吧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