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春宵 A Canterbury Tale (1944)
剧情简介

一个“land girl(特指二战中在家从事农活的妇女)”,一个美国军队征召人员,一个英国士兵,他们三个人在通往坎特伯雷的路上的一个叫肯特的小镇相遇了。这个小镇正在经受一个神秘的“胶水男”的折磨,这个“胶水男”会把胶水浇在夜里和士兵出去约会的少女的头发上。于是他们三个人便试图追查出“胶水男”的真实身份,并把嫌疑集中在了当地的法官--一个对英格兰历史,尤其是对坎特伯雷的历史有着神秘的观点的神秘人物--身上……

spaceman2009-07-25
3
一部不能去定义类型的电影;旧时英国的乡村景象让人心旷神怡;三位角色在朝圣中均得到祝福的情节让人坚信信仰的神圣。
电个爆炸头2019-12-31
2
胶水夜贼之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起坎特伯雷曾走过的道路。一条浪漫而忧伤的,又充满奇迹祝福的道路。(《夜夜春宵》这个译名实在太扯了,应该改为《通往坎特伯雷之路》才准确。
云雾敛2022-04-13
3
美轮美奂的摄影,对光影与蓝天白云的捕捉神乎其神,为了在银幕内容纳更多天空,不惜大量采用室外仰角。光也不仅有阳光射入窗口的捕捉,也大量借用明暗对比凸显人物形象,如在一束投影中未曾亮起的脸庞,以及在火车中浸入黑暗与耀起光环。整体思想上其实挺古板,指向了因二战男性参军,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工作的历史事实,片中以一种保守思想着重写了贞节,并叠加进宗教意义中,以法官/胶水人的行为突出一种“人心不古”,再借用朝圣之路的废弃加深“世风日下”。结局处,法官(这一明显具有评判性的角色)目击了两位主角的伴侣回归,在壮阔的宗教建筑与动人的管风琴音乐、宗教仪式(军人)中明白了信仰仍在,道德依存,并以意味明显的钟声结尾。但在看似和谐的结局内,鲍威尔其实不自觉流露出因战争而改变的社会风气不满,一种厌女式的保守道德主义思想。
今夜2011-07-04
1
二战的战争宣传片:我们受十字架的军旗的感召为了主的荣耀,奔赴战场。
cream.cx2008-06-06
7
看介绍,什么胶水人,以为很有趣,结果是个大闷片。靠,碟商就爱玩噱头。
桃桃林林2011-03-13
1
好奇怪的译名。从影片风格上,也很难准确定义,前部分是一个乡村美景略带抒情的电影,却又贯穿着一条悬念的线索。当角色进入坎特伯雷,故事也更加明确了,就像那唯独不倒的大教堂一样。这是一个关于希望的电影。
HurryShit2011-05-10
"It is an awful mess. I don't blame you for not knowing where you are. But you get a very good view of the Cathedral now."
上林苑2014-06-02
2
美国大兵醒来时窗户入射光线是灰度表,坎特伯雷大教堂内景拍得像铅笔素描。在纳粹和日本的攻击下屹立不倒的都是喝茶的国家,哈哈哈
2024-01-22
#DVD 长评-long live drinking tea。影片恬静和理智又充满着神秘与性感,有恢宏壮大的大教堂也有静谧美好的稻田。能感觉到影片极强的私密性,应该是结合了导演的生活和战时的思考,这种生活的真实性结合那个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冲击是极强的。电影侧面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英国乡村的生活状态和创作者对未来的思考。不论是美国大兵,肯特郡女兵还是伦敦的英国兵都是这片乡村这种思考的见证者,而胶水男像是民族集体丢失的精神传承。影片角色视角多,阐述的方式也都不相同,但胶水男把他们聚到了一起,又由同一种精神引领最后都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受到祈福,管风琴演奏的梦想,失联女友的来信,非婚夫活着的消息。光影是最有特点的,大量夜景悬疑感铺垫的很好,还有招牌的脸部特写结合眼部光影效果,几次手持POV镜头效果极佳。
持人的摄影机2021-04-10
1
9.0/10。①英国新兵女主、英国中士皮特、美国中士鲍勃周末短暂停留于一个古老乡村和坎特伯雷期间得到了精神洗礼重拾希望,并且好事接连发生(女主战死的男友还活着、皮特实现了弹大管风琴的梦想、鲍勃失联女友也来信了)。②电影重写意,大部分篇幅是在碎片化地展现英国乡村的田园而美好的风土人情。小部分篇幅混入了悬疑(胶水案)、军队到来、二战、等其他类型事件,但重点依然是表现人们对事件的反应而不是叙事本身,这种处理方式是《放大》式叙事的雏形(当然后者才真正标志了这种叙事方式的成熟,因为它全篇都是这种处理方式)。③电影大量使用深焦镜头实现借景抒情并营造人文主义气息,并用高对比度打光烘托乡村夜晚的气氛。
Eccentric Cat2011-10-14
永远没法明白"夜夜春宵"的译名是怎么来的,就像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被译为"灵欲春宵"一样。Kent那时候和现在没什么两样嘛
冰红深蓝2020-10-02
在迈克尔·鲍威尔&埃默里克·普雷斯伯格的作品序列中,本片算是比较简单朴素、中规中矩的。叙事散漫平缓,所谓“胶水人”的悬念也比较小题大做。“夜夜春宵”译名牛头不对马嘴,故事与[坎特伯雷故事集]有互文关系(朝圣之旅),但更偏重于对二战时英国乡村风貌与军民关系的展现,在此之中,古今之别也逐渐透现出来,数百年来,肯特没有多大变化,但战争却改变了人心。每个人都在情伤与误解中沉浮,有至终孤独孑然的,有饱受离丧之苦的,也有心灰意冷的。最后结局皆大欢喜,坎特伯雷大教堂里,人人唱起赞美诗,信心高涨。(7.0/10)
格林先生2010-11-14
虽然是个黑白片,但是可以感觉到非常明媚的色彩,这要是个彩色片画面肯定美极了,好想看看70年前英国乡村湛蓝的天空。可以看出Michael Powell很注重镜头运用和剪接的,也不愧16年后能拍出Peeping Tom这种充满惊悚镜头的电影。
合纥2013-01-28
二战末期拍摄的电影,有不少历史和现实的映射,但这个"胶水人"本来就提不起多大兴趣,讲述了一个多小时,最后也无疾而终。倒是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处理得很欧洲文艺范。”夜夜春宵“不如叫”夜夜夜宵“。
米粒2014-07-19
中文译名百思不得其解,不过说是坎特伯雷故事似乎也不准确,应该是“坎特伯雷隔壁一个村的故事”。。。战争的伤痛都在最后通过朝圣得以汇合和痊愈
微笑迦朵2011-02-02
无论内景还是外景,光线都好华丽啊!
马赛克2015-03-31
Bizarre, unfathomable, nearly plotless; three characters unmask the tensions amongst a country community in wartime Britain with historical continuity
私恋失调2022-03-12
中文译名莫名其妙。开头被虚晃一枪,结果是六百年后现代的故事。节奏慢,但不觉得它闷,它应该就是想展现出这个小镇和田园生活的美好。有一个悬疑故事的引子,但最后也是虚晃一枪,说的却是关于信仰的事,相信一些美好事情终将发生。大家在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庇佑之下,最终皆大欢喜。
发不沾霓2022-03-11
真是敢使用阴影啊,而且用得还特妙!搭建出的教堂雄伟内景自然是鲍威尔的金子招牌,只要有一颗视觉系的心,哪怕拍田园风光都可以找到施展拳脚的地方;作为前期的最大悬念“胶水人”,居然使用这么轻描淡写的方式给揭露了出来,而且我越回想越觉得这个人物设定太牛逼了,不偏不倚地刚好踩在荒诞和现实的分界线上;“你们瞧,这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也是天性使然,听说了什么有趣的事就想要告诉别人”;“别忘了,纳粹和日本想灭掉的国家都被灭了,除了那些爱喝茶的——中国、俄国和英国,so long live drinking tea!”
多次元咸鱼2024-01-06
看了片尾致谢词,才知很多演员是坎特伯雷当地的群众友情出演,此片算得上是鲍威尔和普雷斯伯格的新现实主义。明面上的主线是追查“胶水男”,暗线则是通过半公路片的形式观察了一下城市、乡镇、集会所的战后百态。结尾虽未点明,但真相已然大白:一位自认有责任感的右翼试图重建群众信仰,从而采取不得已的手段。让我提神的那一下是火车在隧道的几处打光,还挺“惊悚”的。 P.S.直译成坎特伯雷的故事都比现在这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