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哈里·考尔(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饰)在旧金山开了一家侦探公司,他最近的一单生意是去窃听一对男女的对话。他精心地在一个广场附近布下层层的窃听装置,来捕捉这对男女所说的每一句话。窃听进行得很顺利,声音很清晰,但他不理解他们所说的话到底什么意思。 他带着录音文件去雇佣他的公司准备拿他的报酬,却被告知老板不在,便决定暂时不交出录音文件,并退回报酬。他只能小心翼翼地保管着他的录音文件,即使在聚会的时候仍旧提心吊胆,生怕录音文件被人偷走。千防万防,录音文件还是丢失了。心急如焚的哈里只能按照他窃听到的录音内容,于某日来到那对男女口中提到的酒店,却不想他正陷入一场巨大的阴谋中……
最佳影片(提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最佳音响(提名):阿特·罗彻斯特 / 沃尔特·默奇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皮皮鲁西西2009-09-17
136
窃听片里的大闷片,导演在放长线,可我总觉得他没钓着大鱼
欢乐分裂2018-10-06
59
反转引发的高潮之前有大量关于男主的细节铺垫,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窃听&反窃听的故事,更是一个孤独男人最终的选择;阴郁梦境与仓皇现实互为倒影,构成富有超现实意味的风格,心理戏极为精准,惊心气氛在不徐不疾的调度间展现无遗,结尾寂寥的萨克斯苍凉有余味。
有心打扰2014-05-06
43
1.放大的声音,重复的对话,从开始欺骗,到结尾真相,而这就是语言的恶意,在人际传播中,语言失去了可信度;2.通讯的便利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却也在剥夺人与人之间的隐私;3.不安、流言,人开始变得孤独。
冰红深蓝2018-02-25
60
1.揭示现代技术对人的无穷促逼与无孔不入的渗透,与[放大][凶线]构成[对话]关系。2.元电影,对偷窥与偷听的呈现,声画分离,画外空间,堪称教科书。3.在雾气弥漫的荒原梦魇里,在鲜血狂涌的马桶前,在破拆老屋传来的萨克斯低吟中,孤独与疯狂袭上心头。4.不能提名字的上帝与终于失陷的信仰。(9.5/10)
brennteiskalt2011-08-07
26
[对话]唯一的失误在于过于着重于主人公的性格危机,以致前半段过长过慢。当[放大]式的哲学思考一点点被揭露出来之后,影片才最终爬上了应有的高度。这是一个关于试图擦掉生活痕迹而不能的政治寓言,一个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真相的哲学宣言,一个一切既成事实都被踏破的时代特写,最终结果自然是一地鸡毛。
刘小黛2010-11-17
41
最后拆屋寻找窃听器演奏萨克斯的结尾,就像音乐一样对人情绪步步深入的抽丝剥茧。
伊菲吉妮娅2020-06-06
16
重看,升一星。自我建筑体系的崩塌,科技变革带来的惶恐与焦虑不安如影随形;当侵犯别人成为一个人的常态,其必将异化,危机感也必时刻相随,所以当“捕猎者”发现其转变为“猎物”的时候,这种惊愕与挫败是无法接受的;窃听不同于偷窥,偷窥是直接看到具象的事物,而窃听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依靠想象,但想象力是无法把控的,而对于无法把控的事,人生来就有一种恐惧感,科波拉便通过声音与影像将这种恐惧以极高超的视听语言表现了出来,前面所有的冷峻压抑,都在最后二十分钟内集中爆发,而这种爆发注定是无法消解的;主人公的焦虑与孤独也注定无法弥补。
粟熙2008-04-26
60
科波拉的余生都在靠教父、现代启事录以及对话这三部电影撑世面,再无佳作。
鬼腳七2011-07-02
60
我不理解那些认为这片低于科波拉其他作品的人,叙事的通篇节制和血腥爆发,人物造型,无源音乐的切入,对人性的终极失望,曾经工作的心理阴影,落寞高手的无人应和,直到最后萨克斯吹出空空荡荡的无语状态。科波拉的老辣和辛醇展露无疑,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给出五星的?
Mr.D2011-03-28
12
科波拉这家伙总是这么庄严滞重,一点幽默感都没有,片子拍的无趣死了,摄影追求空间感有个毛用,故事敢说你不薄弱
seabisuit2017-02-25
25
放大照片和对话录音都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调查真相的心理事件连锁反应,而最后对自己的怀疑跟后来基耶的《影迷》一样上升到了虚无的哲学高度。科波拉靠《教父2》与此片连夺金棕榈和奥斯卡确实够牛的,还有美国当时很深的政治背景。事业爱情信仰都没了人也就快疯掉了,哈克曼有几场要挣脱孤独的戏演得太好了。资料馆。
heng2012-10-28
7
surveillance could be very expensive, and useless, when no truth is in the words.
Miu2019-03-16
33
剧情有点。。不合理,男主搞出过各种大事的人, 会对一个婚外恋的小活这么上心?十几岁出道这种活接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吧,而且不管什么活被窃听的人大多有问题,之后各种花式伤害也避免不了,男主要这么神经敏感早隐退了。男主可以对自己的炮友都保持绝对神秘,这样的人很多很多的行为都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就算是情绪再崩溃也绝不会让一个不认识的女人在自己放工具资料的老窝过夜的。在窃听工具展销会上被竞争对手往胸口硬塞一支钢笔,居然就让它一直在口袋里留到晚上,这样你还给我说男主是窃听界的神秘传说no.1??老总裁在明知对方有两个人,有一个还是年轻力壮的男人的时候,还亲自独自上门捉奸,总之。。优点的话就是开头的很多细节描写,让观众对男主移情的效果非常好(到片尾因为逻辑问题也同情不起来了)
米粒2012-07-29
36
牛逼!原声配合不断的闪回,科波拉的心理术快把我压死了,看得一身汗。非常赞!(然后果然在片尾看到了Walter Murch的名字)
Granite_花花2013-09-26
24
NB的开场,一流的叙事剪辑和声画配合,暗示心理惶恐的配乐,看似缓慢的节奏却衬托着紧张的氛围,加上哈克曼精湛的表演,简直是完美的电影。结尾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c. velasquez2018-11-20
12
科技的伦理性和冷战中被颠覆的信任和信仰 声音的重复不是通过穿刺获得真相 而是通过催眠隔离真相 解释背离了理解 忏悔之举背离了维护正义;上帝是窃听者的祖先 他恬不知耻地刺探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因为软弱的人类服从良知声音的召唤结构 这一全知的他者是想象的凝视 起象征秩序的缝合作用 人们在上帝之国中自我审视并获得自我认同 但终究会意识到上帝是来自对象a的凝视 这一缝合是徒劳的 上帝或许不是全知全能的 他像窃听界第一把交椅Mr Caul一样无知无能 窃听和偷窥是异化了的想象的凝视 服务于一种病态的他者秩序 它无限趋近于来自实在界的凝视 是匮乏的不可知的 无处不在却又不可能被找到的 它就是结尾男主在物质和精神的废墟上孑然一身地演奏某种爵士挽歌的原因; 窃听773房时我觉得是当时发生的争吵声混杂在录音闪回中 心理真实和超现实的大胆一笔
sirius_flower2021-06-13
2
声音版的《放大》却在风格上更贴近科塔萨尔的原作 即便到了最后我们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电影在结尾五分之一让男主的道德罪感完成了对其理智的吞噬知道把妄想症状推及观众 即便我们知道这些也无法区分真假。不同于安东尼奥尼呈现的照相与电影对凶杀现场的矛盾呈现 科波拉的声音似乎在宣告着自己的绝对客观性 在几段调试之后变得可辨识的声音明确表达了预谋杀人的可能 这也成为观众切入的节点 而其后的急转直下则将观众置于和男主类似的境地。一方面身边无人关心窃听本身与真实的关系而更多当八卦的佐料消遣,另一方面则是神秘雇主似乎酝酿着的无边无际的阴谋,被放大的录音证据不仅是现实的材料而是男主职业的信仰 其伦理上的崩溃与诉诸宗教的无力都为了抱住信仰直到妄想监控即所有。神奇地与水门事件耦合而成就了其银幕之外的地位 今天看来
迷宫中的站起来2018-05-15
26
现代设备对人的异化史:60-相片-《放大》,70-录音-《对话》,80-电视-《录影带谋杀案》。精妙处在于角色自己的道德审视与恐惧投射,见微知著的敏感有深入皮层的感觉。表现手法还是科波拉式迷离,整体更像是部欧洲片
嘟嘟熊之父2020-02-20
17
伟大的声音电影。窃听者与被窃听者的命运互换形成复调,再现城市游荡与独居梦魇,邻居的侵入、情人的追问、同行的挑衅、雇主的威胁,身份的异变使Caul从掌控一切的俯视者(上帝)成为被操纵的棋子(凶手)。声音的前置事先制造骗局,而影像的延迟强化了骗局的“真实性”,以此展开的封闭循环将人物无路可退的焦虑与孤独展现的淋漓尽致。
麻木粮姜2012-04-27
14
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容易拍扯,也容易成就神作。科神是最擅长用场景表现心理的导演,加上哈克曼的精湛演技,精致的音效,精彩的爵士乐,真是精益求精~最后一镜不禁让人感叹,为什么70年代的类型片都这么文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