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影片根据罗伯特·穆希尔同名小说改编,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事件的回忆,在20世纪处年奥匈帝国东部的贫瘠的土地上,有着一所相对封闭的寄宿制学校,家长通过寄宿学校的严厉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老师严厉、刻板,孩子们有着欧洲寄宿学校的规矩,等级制度森严,暴力横行学校内的学生比亚斯尼经常因为曾经的偷盗行为而被同学选为肆虐的对象,他成为了众人暴力的牺牲品,他的同学托雷斯是个左右摇摆的人,这样的取舍也为他招惹了麻烦,当众人对比亚斯尼暴力升级学校当局为严肃校纪干预的时候他成为了众人之矢,他成为了没有理由为自己开脱的人,不得不黯然离开了学校。
费比西奖:沃尔克·施隆多夫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沃尔克·施隆多夫
冰红深蓝2021-04-03
15
沃尔克·施隆多夫处女作,初执导筒便野心十足、技艺纯熟。1.改编自罗伯特·穆齐尔小说[学生特尔勒斯的迷惘],聚焦一所寄宿学校中的霸凌虐待与同性关系,对封闭僵化、严苛虚伪的中学教育体制的批判,亦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多部德奥小说名作,如魏德金德[青春觉醒]、海因里希·曼[垃圾教授]与黑塞[在轮下]。2.对纳粹历史及群众的施虐-受虐心理的影射十分明显(原著也由此带上了浓厚预言/寓言色彩),因偷窃而沦为自愿屈从欺侮凌虐的巴西尼恍若背负原罪服膺于歧视与折磨的犹太人,而特尔勒斯虽有理智而良善的内心,在大部分时候依然保持着疏离旁观的姿态,在徘徊中充当了助纣为虐的【同流者】。3.结尾自白一针见血:善与恶仅有一线相隔,人常常平静而自然地化为野兽。4.主观镜头与布列松式肢体特写。5.独腿老师。6.虐苍蝇,催眠,吞蚯蚓。(8.5/10)
Quo Vadis2022-07-07
11
改得稀碎。原著对于理性与非理性的形而上哲理思考完全被政治化,施隆多夫就差把“反对纳粹法西斯极端思想”的说教意图贴到脸上了;托乐思被塑造成一个“善良却无力”的旁观者,而非“疏离又深陷其中”的观察者;巴喜尼的选角太不满意,原著是具有清瘦苍白的女性特质,影片太臃肿和油腻;情节改动较大,而且是对人物塑造有着重要影响的情节部分,看得出来施隆多夫的道德意图有多急切了。但艺术是一定程度上超脱善恶的,不过考虑到成片时间是在德国零点以后对二战进行痛定思痛的反思,也是具有极其深刻的时代气息。(托乐思这个演员简直帅到我失语……像一株笔挺的白杨)
科林2022-11-07
3
闪烁其辞、一知半解地阐述着残暴施虐孕育的萌芽。当人性恶的一面融入躯干主轴无法抽离,那就是世界末日。
子虚乌有亡是2011-05-18
31
把原著里的同性情节还给我!!!
峰峰峰峰2015-05-18
11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
深邃2022-11-11
8
令人震惊的文本,一种很高级的悬疑手法,当整个故事娓娓道完以后,你们觉得nazi的领袖是沉浸暴力的凶狠打手,还是那个始终冷静旁观最后悟道离开的神经质少年呢?
feeling2011-03-21
11
26岁穆希尔的处女作与27岁施隆多夫第二部作品的碰撞,少年的恶与多数人暴政的残酷混合。尊重原著,但唯独略去了特尔莱斯和巴斯尼同性恋的一段,当然形式所限,原著的心理描绘和哲思未能极尽展现。
蓝翼2008-10-16
10
演妓女的是60年代意大利恐怖片女王芭芭拉·斯蒂尔,当时是路易·马勒的女友,而施隆多夫曾经是马勒的助理导演。
赱馬觀♣2009-03-29
4
施隆多夫说,这部影片一方面讲述了即将成年的特尔勒斯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印象,另方面也唤起了一个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德国人的严肃问题:为什么纳粹能够崛起掌权并持续那么长时间?片中某些重要角设和桥段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施隆多夫最爱的一部德国经典:弗里茨朗的M就是凶手。
甘草披萨2022-11-11
4
有穆齐尔老师加持,施隆多夫老师甫一出手就很不一般,不愧是德国新电影爷爷级别的电影,现在回过头来看,后来的一贯冷峻、深刻、极具社会反思性的德国电影传统果然具有延续性,从旷课、三八线、秘密基地、小偷小摸、对性的好奇,折磨一个人往往从折磨一个小动物开始,且观常见的校园生活常态如何一步步从校园霸凌变成校园暴力,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的英俊少年,在道德敏感性与乌合之众的集体行为之间矛盾焦灼,却又想办法“说服”自己所为有合理性,他最后的陈述让这个欺凌事件瞬间升级为二战缘起的惊悚寓言,作为唯一“清醒”的清高者,在一个多数人认同就是“正义”的社会,断然是要被开除的;全片言简意赅,清醒而冷酷得可怕,不能不服;老导演片头小视频略可爱,对比利怀尔德的怀念溢于言表 #德国电影大师展#
欢乐分裂2022-11-11
3
#重看#少年的自我探索和试验人性之旅,在抽象的逻辑概念探究无果之后,转向观测生理承受暴力边界的极限,祛除原先的神秘想象才发现没有任何一方符合自己对荒诞世界的定义。
同性元素不算隐晦,很明显具有影射纳C产生的意味,群体/公众判断对个人意识有催眠作用,残忍再现一个个体如何被规训洗N(以催眠现实性呈现),在心理生理双重的折磨下被折翼,即使尚存良善的旁观者也会甘于平静冷漠地走开,首尾呼应的去和归,在同一片肃杀的天地里。
高潮群戏的运镜很具压迫感,私刑很难不想起《M就是凶手》(就连巴西尼外形都与彼得·洛几分神似),对个人是否具有实施审判的权力也被继续探讨;结尾与校方辩论的一段很思辨。
杂技演员2010-10-27
10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面对荒诞残忍的外部世界或挣扎于同流合污与麻木不仁之外的种种迷惑没有所谓的最终裁判者一切道德感和同情心最终敌不过沉默螺旋
气急败坏女疯子2010-06-24
4
我不喜欢特尔勒斯觉得他就是现实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伪善者 这个学校里的人都是疯子没有善恶观点 一两个坏的一带头全部人都跟着疯 校长老师也分不清事道 最丧的是巴西尼,老实巴交,最后却被众人吊起受其侮辱 特尔勒斯最终因看不下去而离开学校可他并没有去救巴西尼 毕竟这个社会多数人是坏的
neeeeeverland2010-10-04
4
哲学家养成法。。。。。。。
Xieirse2022-11-11
2
回上海两个月,总算进了次电影院。上一次在大光明看电影是18年SIFF看《活死人之夜》,再往前就是17年德国表现主义展看《尼伯龙根的指环》。
施隆多夫确实厉害,处女作的视听处理和叙事节奏就这么强。《铁皮鼓》在这部早期作品中其实已经被virtually拍出来了。最有意思的是主角特尔勒斯对虚数的疑惑,与他道德观念、行动之张力,构成互文。这个互文德国味非常足:康德、德国浪漫派、后康德观念论、尼采、奥斯维辛之后不能写诗、恶之平庸性的所构成的意义之网几乎都可以借助这个案例被锚定。
PS,施隆多夫映前视频说比利怀尔德建议他不要老拍故事背景和故事都很复杂的电影,我很好奇他是怎么回应怀尔德的;
PPS,大光明散场出来观众把马路堵住的感觉太长时间没有体验到了[捂脸]
吹牛伯爵2022-12-11
#西德青年电影# “新德国电影”旗手施隆多夫早期代表作,主角特尔勒斯总是在不断地思考,不停地思索,对于人性与道德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自身又仿若处身于加害者一方,施隆多夫也通过《公民凯恩》式的厚重的深焦影像将镜头单元作为一种封闭的人类学模型的同时,也赠与道德审判者的权力给观众,不过破坏知觉惯例的巴西尼被霸凌的pov依旧提供了一种交流的支点,连接观众与导演,角色与大地,这是初出茅庐的施隆多夫较为讨巧的一次尝试,借助片中主角之口对Nazi时期的“平庸之恶”进行鞭鞑,并对其本质展开了银幕形象的阐释,每个搅入事件中的人都不得脱身,成为这台死亡机器之中的一颗微不足道却必不可少的螺丝钉。
2022.11.11
蝉鸣知了2010-02-22
2
特尔勒斯乘坐马车离开前,将一切所见都漠视,依然是飘雪天。
吴邪2022-11-11
6
@2022德国大师展。
催眠和集体霸凌的段落拍得很生猛,随着特尔勒斯的离去,那个被他丢在身后的小镇和集体又将如何?
唯一堪称觉醒的种子并非校长老师,而是学生之一的特尔勒斯,他将霸凌和暴行转化为观察,内省和哲思,残酷的冷漠。
在家里边转圈边录导赏的施隆多夫很精神很可爱
censored dump2022-11-11
1
德国影展 at 大光明。看到穆齐尔原著才意识到这就是那部《学生托勒思的迷惘》,电影在处理主观视角内省上的困难,不得不借助旁白来外化冲突,前半部看得有点昏睡,私刑、催眠到集体霸凌就开始锋芒毕露,群体内的秩序如何催生一种巨大的暴力潜能,这个显然带有历史投射的主题,被后续的斯坦福实验、福柯、阿伦特包括《浪潮》这样的电影深化,学校好比军队的demo,从制服到宿舍都是集体的暗示,施隆多夫的批判在最后一幕匕现——随着可能性的实现(在鲍曼这里就是现代技术),善恶的界限消失了,桎梏不只是对巴喜尼,也留在貌似旁观、却帮凶的托勒思身上,因此尽管改编过于道德化而略去了种种同性细节,但这种被群体排斥的压抑却是亲密的,少年总是在不知所措中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