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 Death on the Nile (1978)
剧情简介

痴情的神枪手 Jackie(Mia Farrow 饰)将贫穷的未婚夫 Simon Doyle(Simon MacCorkindale 饰)介绍到朋友 Linnet Ridgeway(Lois Chiles 饰)的庄园工作。谁知不久后 Simon 与 Linnet 结了婚,两人还如胶似漆地去埃及度蜜月。愤怒的 Jackie 跟到埃及,时时骚扰纠缠。在尼罗河游船上,Linnet 发现除了 Jackie 之外,船上很多游客都不怀好意。上岸参观卡纳克神庙时,一块巨石从高高的柱子上掉落,下面的 Simon 与 Linnet 差点丧命。可是,针对 Linnet 的谋杀并未停止。Linnet 躲过了一劫,却没躲过第二劫。除了 Linnet 惨死床上,Linnet 的女仆 Louise(Jane Birkin 饰)、声称目击到凶手的 Salome Otterbourne 夫人(Angela Lansbury 饰)都被灭口。经过调查,侦探 Hercule Poirot(Peter Ustinov 饰)发现,除了 Jackie 和 Simon,几乎每个游客都有充分的作案动机和时间。 那么,凶手究竟是谁?他是如何实施犯罪的?而之前推下巨石的又是谁?

最佳服装设计:安东尼·鲍威尔

米粒2012-09-09
643
为什么推理小说拍成电影感觉就会衰很多,各种线索好像很刻意似的。波洛这个大衰神哈哈。你们这些脑残的凶手,看到波洛跟着也不改天杀!哼!
战国客2008-07-17
495
准确的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一并都是“听”来的,是我通过听广播里每天连播的电影原音“看”的,很悬疑,很刺激,上译的配音也真是不错~~
康报虹2017-11-12
448
东方快车事件是将一群看似毫不相干的人联系在一起,而本片则是前者的背面,即每个人都有动机和机会。两种相反的逻辑使得“波洛”系列更具连贯性:波洛经过前一事件之后,不放过每个嫌疑人,却走入了误区。电影放大了这一点,塑造了一个饱满的波洛形象,同时在珠宝和巨石段落的留白也让本片更添一抹神秘气息。
mon babe2008-07-04
839
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water2016-02-05
145
这段埃及景色 真是美极了,童年记忆啊满满的
老探戈2007-03-13
2064
——你这个臭不可闻的法国小人! ——比利时小人,太太。
薇羅尼卡2018-09-16
89
最打动我的竟然是埃及风光和女演员服装?(误)整体来看比较大的败笔是节奏感,中段一度疲软,侦探在对每个人进行重复问话,看得人想快进。结尾收回来了,但是又略显突兀。很好奇阿婆原著是如何处理的。
左胸上的吸盘2017-08-13
34
勉强及格,故事好,另有埃及古建可看,全片的光都给的太透了,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出来在布景里拍的,而且就电影里的这艘船来看,犯罪过程的时间条件似乎难以具备。上译的配音有加分,不然很可能看睡过去。米亚法罗演这种角色意外
张熊熊2012-09-17
1701
“她曾和拳王过招十五回合,拳王从此一蹶不振。”
mingjoyce2017-03-17
235
電影很棒,但是原著更好看!電影為了使得情節緊湊,刪去了小說中的一些角色。,情節也對應的加以了改變。建議喜歡電影的朋友,可以去看原著小說。
yours truly 比2018-11-18
770
穷男主和富婆见面的那一段真的是天才:自从富婆闺蜜把男友介绍给富婆以后,闺蜜就被摄影机抛弃了,然后给了好几个富婆穷男主的脸部特写,那个眼波流转哦,大家都懂啦,接着导演一点不费口舌,直接切到富婆的叔叔从报纸上得知了富婆和穷男主的婚讯,太聪明了。还有埃及石柱那,无声胜有声——“要来了”
千寻亿选2010-05-27
302
片中有个女人穿了一件大露背的裙子,对于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我冲击力太大了
小斑2019-12-09
14
这是我最喜欢的波洛。恰到好处的“猥琐”跟穷讲究,充分符合英国佬对法国佬的整体印象。但整体上呈现出“无攻击力的胖子”,凶手才敢在他眼皮底下公然犯案。这个故事的trick本身十分漂亮,但这部电影的节奏太慢了。阿婆是我不婚不育的初代启蒙,她故事的男人们,最像样的也就是波洛了。
Andor-Genesis2007-10-23
340
看老版配音才够班!~
范克里夫大尉2013-11-21
271
“您这个肮脏的法国小人!”“比利时小人,太太。”
纪月航2012-10-22
12
慕名久矣,无奈小小失望。几场群戏很精彩,场面调度颇有章法,配乐虽少,却总能在剧情起承转折处,并结合人物表演,加深戏剧感,但几处过渡略显生硬,线索过于刻意,珍珠项链的问题也一掠而过,即使最后精彩的解密过程依然无法掩饰其不足。ps: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赱馬觀♣2018-04-03
125
波罗探案的受害者为何总在招群恨而非蒙深冤?首先当然是技术因素:群恨才有群疑,才难以猜出真凶。然后在道德层面上只有招恨甚至该死,才可避免观众移情,从而与侦探故事理智逻辑间离愉悦的大方向主基调保持情绪一致。如颠覆此规律,玩什么千古奇冤天妒红颜,解谜与真相就成为情绪抵触互相拆台的敌人。
昏金暗玉2014-09-26
118
电影里的人物都是吃了不锁门的亏。阳关下旅馆房间罪恶不锁门,尼罗河船上不锁门,都导致关键的转折。特别买彼得·乌斯蒂诺夫的帐,不咄咄逼人的睿智和宽容。
Columbo2008-11-16
182
彼得·乌斯蒂诺夫第一次出演波洛,之后还有五次,一共三部电影三部电视。剧情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不过加入那条蛇的情节有点画蛇添足,而且导致在凶手萌生杀机的时间问题上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