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L'argent (1983)
剧情简介

一个男孩因为向父母讨要零花钱失败,去当了自己的手表,却换回一张500元法郎的假钞。之后,这张假钞在很多人之间转手,最后落到了一个叫伊文(克里斯琴·佩蒂 Christian Patey 饰)的年轻人手中。伊文试着去餐馆花掉这张假钞,但被服务员发现了。警察认为他参与了假钞贩卖案而逮捕了他,但法官念他初犯,没有给他判刑。伊文释放之后,丢了工作。没有了钱,他只好和朋友去银行抢劫,却又一次栽在警察手里,被抓进监狱,被判刑三年…… 本片是布列松的最后一部作品,改编自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伪息券》,曾获第3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2011-10-21
147
布列松这部电影分析了道德的传染性。他通过回避核心事件、省略关键动作、插入特写镜头凝滞叙述等手法表达了他形式感极强的电影观念。
572012-05-03
102
布列松是典型的内容大于形式的导演,反过来又说明了形式的胜利——不动声色的脸、简略镇定的叙事。钱只是一个物化的指标,被这个时代选中,暴露人心上的孔洞。
冰红深蓝2019-06-21
116
布列松最佳之一,极简与冰冷的极致形态,且与酷烈无望的主题完美契合。1.几乎均为固定镜头,以简洁的镜头组接代替镜头运动,转场一律用硬切,不再有前中期作品里的叠化或淡入淡出。2.尽可能少地展现人脸、全身或完整动作,取而代之的是对手或脚的局部特写或对环境中的物件(尤其是门-门锁、车牌、过道、工具与家具)的凝视,钱与社会对人的物化随之彰显出来。3.关键情节(如犯罪过程)极尽留白与省略之能事,多用画外音,让观众自行填补想象。4.除演员模特木偶化外,动用多种方式间离,如通过对狱卒分拣信件的淡漠描摹来交代主角收到的书信的重要内容。5.声音取代配乐,局部细节取代整体勾勒,动作取代情感。6.尽管公义缺失,罪恶遍地,布列松还是在影片末段强调了纯粹善良的存在,给予了救赎的希望,最后再短促、无情、令人震悚地摧毁它。(9.5/10)
novich2014-06-03
69
他的电影没有演员,只有“模特”。这些非职业演员在镜头下,虽然多少显得有些“生硬”,毫无职业性的“自然”,却揭示出电影媒介习而不察的“欺骗性”。布列松的手法有点类似剧场,他的模特就像时刻意识到观者的目光。
刘浪2018-09-25
49
在全片如此吝啬时间给人物的大动作之时,有人统计过花了多长时间在开关门上吗?(房间、店铺、电梯、牢狱、ATM机、保险柜、车后箱、栅栏…)一方面,用手的传递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用门的开合果断地隔绝掉相互的联系。两者结合的畸形产物便是这样前一秒送浆果递衣服,下一秒破门而入的杀戮。(去年HKIFF开场前放预告,酒杯从钢琴落地的镜头真是看一次被吓一次…)
文泽尔2008-05-27
86
被一张钞票改变的人生,颓废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潮影响
有心打扰2013-12-18
73
此片终于让我真正感受到布列松简洁而美妙的魅力;空白地方你们自己联想。
胤祥2012-02-19
91
极简主义到通常说十句话,布列松只说一个词儿。改编自托尔斯泰,我说怎么一股浓浓的俄国味儿。布列松式的特写,被物化的人。社会新闻被他拍到这么节制真是不易。再说83年戛纳,老塔的[乡愁]确实比这部好,两者同获最佳导演奖,肯定彼此不服,谁让斜刺里杀出一个今村昌平……
荒也2018-08-31
51
有三种犯罪。一是《扒手》里通过偷盗来实现资产的重新分配。二是中产阶级的犯罪,但钱权保障着其免受牢狱之灾。最后是底层阶级被欺害后的报复社会。绝望的是,男主最终报复的是他同样的弱者。在这里,法其实并没有缺席,审判具有公正性。也就是说,每件事看起来那么正确,但其实悲剧逐渐升级。布列松始终特写“钱和手”。而这两者的结合则是交易和犯罪。这也就是为什么其电影总是出现钱包、手饰、信封,发生在银行、当铺、监狱的原因…
刘康康2014-02-18
49
很感动,布列松真的是个有基督精神的导演。伊文杀老太太全家之前,导演对观众真算是极尽挑逗之能事,希区柯克也不过如此了。可见布列松真不是不会玩戏剧性,是不屑于玩,我相信他要拍部恐怖片肯定超吓人。
Seven2014-02-19
6
2014.02.18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这个故事香港人来拍会是怎样。老太太挨抽那一幕可以这么拍,好惊呆。大师就是大师,多说一个字都觉得自己在装13.
shininglove2022-07-16
22
宋徽宗当年出命题作画,题目为深山藏古寺,画山寺半掩的,全部出局,画和尚挑水的,直接晋级。说明创意想要胜出,必须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同样的道理,布列松拍动作戏,设计反应镜头,逆向思维一流。
Eco2016-07-12
6
金钱使道德变的伪善。布莱希特说“打劫银行和开银行,哪一个更罪恶?”布列松的手的特写总是那么抢眼。金钱所引起的,与其说是一个道德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流通概念。
Panda的影音2017-07-31
9
-我不喜欢钱?-真的假的?-骗你干嘛?-钱那么好用,你怎么会不喜欢?-额,我说的是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钱》。(观影时觉得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设计感略重,看起来挺影响电影的真实感,没想到上豆瓣标记条目时发现罗伯特·布列松竟然凭借此片拿到了戛纳最佳导演……可惜了,《楢山节考》的今村昌平。)
鄂ཟོས菀蘢2021-03-07
27
9.5/10 将托尔斯泰的原作改编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味道。以钱的流通为线索组织整部电影,钱在手与手之间流转,流通过程本身即包含了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因而钱既是折射社会权力结构的“果”,也是造成片中悲剧的“因”——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的孩子在犯下错误后可以通过金钱摆平一切,假装无事发生;而底层的无产阶级却因无辜地卷入一场假钞风波而彻底走向毁灭。摄影极尽考究整饬,视听语言克制、冷峻、精确、理性,如手术刀一般的镜头与剪接令大多数其他电影都显得笨拙且繁冗(譬如,一个“手部特写+桌子倒塌杯子落地碎裂”的特写镜头就举重若轻地交代了一个在好莱坞电影中血浆横飞、拳拳到肉、鸡飞狗跳、青筋暴起的打斗场面)。
木卫二2012-02-17
16
惊人的省略……
八部半2010-10-21
3
我们手里的钱是保证我们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追求的钱是把我们变成奴隶的一种工具。对某些人而言,凡是需要用钱解决的问题就都是问题;对另一些人而言凡是能用钱解决的就都不是问题;而对于那些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那就用很多钱去解决。······貌似我说的和电影无关。法/瑞士 无配乐
三十2018-11-06
5
这部电影让所有现在所谓的“极简主义”电影(比如《机械姬》和一些北欧的独立电影)变成才华匮乏而浮夸的美学风格堆砌。改编自托翁的故事,被剪辑牵引的时空向前跳跃,人物走向犯罪的快速滑落,仿佛电影的一切都只为完成这个叙事和人物弧线,不存在任何人物的心理学和社会、政治分析,跟许多“极美极真”的苏联电影划清界限。反复咀嚼后仍无可指摘的风格化叙事,现代主义彩色美学构图和视听暗示,流转于城市、室内、乡村、教堂、旅馆不同环境,让观看后退到“画”的原始位置。时装“模特”演员脸上毫无情绪,仿佛十分不情愿似地入画立定,这种人物饱满情绪的最简化展示和离间感也使得观众必须自己补全桥段背后的情感驱动力和解释。我甚至觉得此时的布列松内心对人间一定冷漠到冰点,让人物如木偶般任其走入道德负面极端,还能够冷静地投射上帝视角。
康报虹2018-06-05
16
钱!钱!钱!孩子用假币满足欲望,大人用重金摆平麻烦——钱将所有人咬的血肉模糊。布列松的极简主义与绝望的剧情可谓是相得益彰,可以看作是一张假币引发的蝴蝶效应,更是布列松对于宿命论的始终坚信。但钱本无罪,它像驴子巴萨特一样冷眼旁观,看着一个个迷途的人将脖子伸向它那张血淋淋的大嘴。
何阿嵐2017-04-26
32
惡念由上而下橫生,一層層蠶食心靈,這才是真正的一念無明,上層尚以為金錢打救可以收補禍害,中層因禍得福但無法得到任何救贖,下層早已無力回天,悲劇遲早發生。Bresson還是溫柔的,農村婦人的善意,監獄中人再三阻止,或者只能自我犧牲才讓痛苦終結,最終受苦的都是低下層,有能者甚至不願去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