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 Örökbefogadás (1975)
剧情简介

《收养》adoption:KINO一区版,全屏4:3黑白,匈牙利语dd,中英文字幕,片长89分钟。

匈牙利1975年玛特美莎露丝(《私人日记》)执导的经典名片,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人道主义精神奖、国际电影联盟奖。

简介:两名现代匈牙利妇女卡塔与安娜,虽然身处不同阶级家庭,有着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但作为女人她们却有着类似的悲惨命运。影片以写实的基调温情地描绘两个女人之间复杂而亲密的关系,在冰冷的社会里筑起一道属于女性的湿软的围墙。

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玛塔·梅萨罗什

mecca2013-06-29
9
大龄女青年备考。玛特·美莎露丝代表作,老太太当年还是蛮跟自由女性风潮的,二女主的忧伤和淡定拿捏非常得体:爱情不是灵丹妙药。孩子也不是。类似于昭和歌谣的theme美到神伤。赞舞会之默。
Connie2009-11-13
4
逼仄与疏离找到奇妙的平衡;“被抛弃的孩子都是有缺陷的”;Kata会不会就是我的明天....
持人的摄影机2023-07-28
8.0/10。两个女人(一个是给有妇之夫当小三、想生小孩但他不同意的孤独中年女工人,一个是被父母遗弃、想和男友结婚的青少年女孩)之间相互共鸣但又不完全共鸣的奇特友情。忧郁而表意有力的摄影是高水平;大量运用特写捕捉角色情绪;不少丝滑优美(契合角色们的气质)的高水准运镜/调度(不过整体水准不是最强的那档)。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很淡(虽然这也增强了生活化的氛围),扣1分。
甘草披萨2020-01-11
6
深刻沉重且现今依然丝毫不过时的社会议题,女性地位的反思;片中的她们明明有生育能力,最终只能通过领养来实现为人母亲的心愿,明明是父母都健在的孩子最终却在孤儿院在一家家领养家庭辗转盘桓;有两场戏特别具有典型性:她们俩一起吃饭,席间抽烟喝酒,邻座男人无不侧目而视,上前搭讪显然并非善意,而是认为“轻佻”容易得手;为能成全婚礼上门讨许可,父母冷漠厌恶至极的神情。女性总是活在被注视着的命运中,女性的“选择”如不符合社会预设的既定要求,哪怕她们的选择是被迫无奈,依然难逃社会对女性判断的桎梏。以前补柏林金熊片单找不到字幕没看成的片借影展终于补上了
Muto2022-08-19
具有两面性、动摇性和革命不彻底性的小资产阶级早已开始觊觎她自己「母亲」的血肉——准备「鸠占鹊巢」分割底层劳动者「栖身」的不动产。这也是为什么有意成为母亲的女主亟需「生养」一个孩子,作为这份遗产的「合法」继承者。幸或不幸,能看清且能套用「底层女权」名义暂时遮蔽「资产阶级女权」丑恶嘴脸,却因摆脱不了「消费/享乐主义」底色而彻底暴露其「阶级」属性和「未成年」状态的小资产阶级女权,正一厢情愿地尝试与生产她们的「资产阶级女权」母体断绝「母女」关系。显然,她、她和她都失败了。正是这种貌似「独立/反抗」的姿态让这些自觉脱离「原生家庭」自然成为被「资产阶级」遗弃的孤儿们再次获得被「资产阶级」母体招揽《领养》的资格。然而,令人不禁要问的是:这个心甘情愿抚养小资产阶级「不差钱」的母亲又有什么资格代表底层女工呢?
mdld2014-10-09
2
大量的近景与特写,演员的表演平静而自然,黑白的影像,一个简单的故事,竟然夺得了1975年的金熊奖
欢乐分裂2020-01-11
5
镜头在脸部的停留、逡巡、粘滞以至于穿透,搭建起与环境孤绝隔离开来的个体舞台,她们在漫长灰暗的生命里如此孤独,在无爱可诉的过往经验中重蹈覆辙,她们像是互照出彼此的轮廓和将来,一样是无果的消耗,殊途同归到最终的泥沼中去。只是对生命的渴求从不停息,她们也渴望以成为母亲/妻子的形式开启新生,一切都远未完结。
小泽君2020-01-11
3
#匈牙利大师影展#放映前有三分钟的导演本人的采访,大致谈了一下本片的背景,故事内容和其意图。大量的特写镜头,特别是卡塔和安娜的身体的极度放大,在这种镜头语言下人的身体的所有细节都显露无疑,在我看来是女性导演对于女性的某种特别的贴近亲切。实际上,孤独不仅是被父母抛弃的少女安娜或渴望生子而无法得到情人支持的中年女性卡塔所面临的困境,只是在她们身上更为鲜明(与时代社会环境有关)。孤独的真正可怕在于它的无终结状态,最后定格的领养了孩子走向公交的卡塔身上,但那并不意味着孤独的终结。安娜结婚亦如是。她们互相吸引理解是因为孤独感,但她们却又希望摆脱孤独感,人类的分裂与冲突尽在于此。
侯建冬2010-03-20
3
和真正经典的比起来不值一看
YiQiao2020-01-11
1
三星半//这样的电影我才会认为是女性电影//应该说不存在“万灵丹” 都只是短暂的希望 让人以为一切可以重新开始的幻觉 但 人的浅视和盲目总会相信从头来过是可能的//且总更期望得到自己所没能拥有的//也很容易将期待放置到另一人身上 无论说多少次“我会靠自己”//多半不能得偿所愿//矫情点就是“拥有是失去的开始”
LoudCrazyHeart2023-03-21
领养的前提对应的是遗弃,彼此是并存与共存的。影片给两者有提供客观观察。遗弃的母亲并没有觉得自责,而领养的母亲最后还是存在着被迫的因素。女性们在结尾都在男性这里遭受了某种阻碍,他们转而用自己的选择进行抵抗,女孩拒绝亲吻拥抱,独身女人选择领养离开。
路米內2020-05-27
4
首部获金熊的女导作品,19年数字修复,后悔错过大银幕。不愧是搞纪录片的,工场场景和怼脸特写非常利索。以为是讲领养,其实是一则关于「独立」的寓言,通过两代人的相遇把女性情谊和母女关系连在了一起。母亲的位置对少女来说是不可容忍的,「永远不要领养孩子,孤儿院里的孩子都受过伤」,而女儿的位置对母亲来说是去全权掌控的诱惑,「别生我的气,我快要奔溃了」。梅萨罗什似乎对此进行了一种调和,「我要结婚」和「我要孩子」——其实还挺硬核的——究竟克服多少,是要交给未来的。
BobMing2017-09-12
1
一个不强求情夫离婚与自己成家生子的老小三,一个与养父母疏离被希望早嫁出去不回、寄情于相恋一年的男友的少女,围绕“领养孤儿”这一许多电影常一笔带过留作伏笔的主题在本片中作了情感探讨。女中年面对身为被领养的孤儿的少女的诉说或者说劝说,欲助无果,仍抑制不住做母亲的欲望。覆辙是否会重蹈?
到里斯本看海2020-01-11
4
叙事节奏和镜头都很吸引人。好看的妹子就是能打动人心啊,男女不限。
十一伏特2022-07-15
缺少爱的陪伴,需用爱来填补。一对“临时母女”偶然结识,互相推动。丧偶、无子,被遗弃、孤儿院,两个女性遇到各自的困境,“母亲”想要个孩子,“女儿”想嫁给男友。她们最终都实现了目标,但“女儿”在婚礼尾声和男友意外出现无声的争吵,“母亲”在领养婴儿后在路边踏上未知旅程,她们未来是否真能幸福生活要打上问号。 这部电影使得玛塔·梅萨罗什成为第一位获得柏林金熊奖的女导演。
451½°F™2020-01-12
3
2020匈牙利电影大师展。女主登场伊始的劳动镜头立刻显示出女性在独立(包括独居)的基础上对自身价值的思考与追求。70年代对女性主义的理解与展现已经凌驾于如今毫无理由的「先验性女权诉求」。而「独立女性」/「孤儿」的互文,和不负责任将孩子视为商品或者负担的家长(社会)又是另一种「女性困境」的体现,最后「领养」成为女性自我保护的一条艰难而未知的途径。
!!!!!2011-11-12
1
杨索的前妻导演的?与杨索的风格截然不同。
snowark2021-08-30
1
平静的像纪录片一般的自然主义叙述,女性导演视角所特有的温情,女主中年独居的状态表达非常精准。结局不加鸡精或者甜味剂,婚礼上的巴掌,精心打扮后赴约遭遇到的失落,还不是那么熟练的怀抱婴儿的手势,告诉我们结局无谓好或者不好,故事还在荧幕外延伸着。开头关于掉体重的对话揭示女主的精神状态并不好,到结束我们才知女主内心坚韧而强大。这种强大让她有能力给予很多爱给身边的人。七十年代的议题现在看完全不过时,除了一定要安插一个丈夫过世的前缀。BTW看此片的动机也是觉得自己有经济能力抚养孩子时大约已无生育能力,这部片的内核精神也是疏淡而坚强的。PS,电影资料馆“非常家族”系列捡漏,少女是匈牙利小镇版的丽芙泰勒
Pincent2022-11-09
75/100 比较低调、简要的女性电影。关怀的同时,电影也包容着那些被隐藏的问题:比如两位女性之间并非是多么互相关心爱护的关系,以及女性之间的维护并不一定带来很好的结果。浅景深,比较关注人物的微观细节,在相对萧条寒冷的国家环境之下带了一些温暖动人之处。
Captain_C2020-01-11
2
流动的镜头下用大量脸庞的特写来展现女性的魅力,70年代具有前瞻性的女性题材放到现在依然值得关注,配乐太好听了,与电影温柔的气质很搭。#匈牙利电影大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