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本片从两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以季节更替为线索,分四个段落讲述了一个以土耳其小镇为背景的家庭故事。故事第一段展现了一户人家,家中11岁的女儿正是上小学的年纪。她还不习惯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给她的残忍伤害,但她必须学会适应。第二段发生在春天,女孩和小他四岁的弟弟相伴前往玉米地,他们的家人正在那里等着他们。穿越玉米地时,他们似乎体悟到了自然与旷野的神秘。第三段中,这对姐弟目睹了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黑暗。最后一段发生在家里,梦境与现实在这里平静地交错。本片以导演的个人回忆与自白为基础,辅以大量自然取景与固定镜头,可看出锡兰标志性的导演风格已初具雏形。 由于过去一段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一对老夫妇分居已久。阔别多年后,终于有一天,他们再次相见,打算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期时间能够修补情感的裂痕。但是这次本应弥补伤痛的谈话,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进行。
主竞赛单元 银奖:努里·比格·锡兰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努里·比格·锡兰
枯川满2012-02-26
33
锡兰你把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拍出来吧!
Ada的B计划2017-09-01
17
应按《小镇》《五月》《远方》顺序观看,十分遗憾自己是倒着看的...锡兰用前三部作品完成了对阿巴斯创作历程的致敬与带有个人特色、地域特色的复刻。首先在创作中重构生活,进而在创作中重构创作,最终完成重构创作在生活上的延伸,惊人的思路!
柯里昂2017-11-16
16
第一部长片就奠定日后基调,包括不少元素之后都被重复使用,从故事到风格都非常之私人化,真好。
LORENZO 洛伦佐2019-06-11
15
除了篝火的一大段都很喜欢,那是故乡的味道:氤氲缭绕的教室,水汽跌落在火炉上滋滋作响的声音,水里的乌龟,曾经我们都是小镇青年。
余小岛2019-06-18
8
细节与声音,镜头与梦境,如梦如幻,如坠云雾。似乎和《茧》有些互文。。。还是要说,锡兰适合当个风光摄影师。
有心打扰2016-08-18
17
1.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有的人想离开,有的人想回来,有的人刻苦学习,有的人潇洒放纵;2.篝火夜谈,大人各表心事,小孩梦里神游;3.摄影美绝,导演的影像魅力已具雏形;4.虫鸣鸟叫,狗吠驴哼,风声雷响,大自然的声音;5.影片让身在故乡的我怀念起“曾经的故乡”。
嘟嘟熊之父2019-06-22
8
精准的影像控制与感官度量,但最终拼的依然是耐心,是内力,是对内心坚信不疑之事的捍卫 ,所以要交锋捶打,为无解之途凿出一条出路。锡兰电影中的雨声是抚慰一切烦恼的良药。
deus2009-05-11
5
当Ceylan把自己的故乡记忆不加修饰的呈现出来的时候,就诞生了这样的一部电影。可是并非是我对所谓的大师Ceylan不敬,也不是我心中没有乡愁的存在,只是面对这样一部黑白色调,沉闷至极,没有情节,简朴到都不像电影的电影,我实在不能抱有任何好感。这应该是一部只属于导演自己内心的电影
?Psyche2014-08-24
2
颇有塔可夫斯基风格,不敢相信这是一部90年代末的作品,其中深沉的宁静如那个火堆旁的夜晚般引发深思,可以理解贾樟柯对锡兰的爱,两者在乡愁上的思考和反应是共通的。锡兰在火堆戏里摄制了这样多的特写镜头,颇有伯格曼风格,但是一种超越,伯格曼特写是展现人的神经质,而锡兰的特写是一种留白的深思
熊仔俠2014-10-28
4
其實一直覺得錫蘭的片子有著蘇聯東歐melodrama的氣質。錫蘭總有一陣風讓人感到神秘與詭異。
悯笈2011-10-29
5
黑白印象自由别味之处,电影中的一家三代人围着火做活夜谈和我小时候一样,其他地方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几个人的谈话还是能够咀嚼一下的,影片的摄影在黑白映像下显得很不错,淡淡悠长的感觉富有诗意,让我想起塔尔科夫斯基
苏黎世的列车2021-03-14
2
春末阴天的午后,补完了锡兰最后一部,小镇的天气,风声雨声雷声溪水声欢笑声篝火声羊群声,都是来自自然最深处的白噪音,可以看作是《五月碧云天》的超长预告。
左胸上的吸盘2023-07-26
1
前十几分钟的学校戏交代女孩也就是主角一家的贫穷,展现教育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塑造;继而十几分钟的戏是小姐弟在密林和青年在游乐场的平行剪辑,姐弟俩对动物较粗鲁,刻画他们与自然糅合的状态,乌龟翻身的镜头似乎表示他们的窘迫,青年的戏更多只是演示他回乡的喜悦;然后40分钟的戏是三代家人在篝火边的谈话,老爷子讲从军经历,知识分子讲亚历山大东征,这部分跟学校里的灌输有延伸的意思——为国出战是公民义务与苦难,书本知识却与这份现实保持了距离(对应知识分子漂泊的身份状态);最后十分钟一系列暧昧的诗化表达就有些不知所谓了。锡兰的镜头运用不好,大多是呆板造作的特写,剪辑节奏也很楞,这种硬派或曰机械的手法突出了本片电影论文的质感,在表达情感上孱弱了不少,譬如漫长的谈话也没能支撑起几个人物的情感关系,而它谈论的主题也不明晰
帕拉2014-05-22
4
摄影和构图那么美,怎能不爱。锡兰总能将人物融于风景里,看的时候那么平静舒缓。童年,青年,成年,老年,各有各的活法,那些讲述,那些回忆,化作一缕缕乡愁---
Unbeliever2019-06-22
6
五月碧云天前传。早期的芥兰一直在试图描绘自己故乡小镇的众生相。他把社会议题藏在角色中,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人。人的情绪,人的状态,人的行为。人构成了这个社会意义上的故乡。从这个意义上讲,芥兰影片当中的物也都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甚至是环境,都被芥兰赋予了人性。(又或者说是和人具有同样的功能而交织在一起)。流浪的狗,死睡的猫,挣扎的乌龟。他们和真正的“人”一起成为了这个环境的构成要素。这样的思路和很多处理类似题材的中国导演是完全相反的。(他们喜欢让环境和社会分离出来,成为所谓的客体)
陈大五2014-06-08
2
这是属于锡兰的小镇,却能勾起我的乡愁。羽毛、雪花、水滴、蒸汽,生活的细节在诗意的镜头下被放大。一家三代人的不安、困惑、艰难、担忧,在对话和不时插入的似幻画面下展露。
阿树2012-10-22
1
詩意的空鏡頭,靜物捕捉,大特寫,景別流暢的切換,缺席的父親是否可以有更多解讀的空間。對於故土的濃郁的懷戀,小鎮歲月里,唯有記憶不會消逝。錫蘭可能是第一個接觸到的真正把電影拍成了散文詩的導演。去掉的一星是因為對篝火夜話一段委實不太感興趣,以及太工於攝影
巴伐利亞酒神2022-01-30
1
雪中的教室,夏夜的树林,老人的法令纹,女孩脸上摇曳的黑白光影……锡兰的长片处女作,拍的是一座普通小镇,格局却无限延展。从鲜明的影像风格,到人类现实问题和精神世界的探寻,这个起点已经是很多平庸导演无法企及的终点了。
叔是2014-05-25
1
一贯的固定镜头,于人特写甚至大特写和于景空境乃至留白的相互交错,配合前半段无逻辑的片段描写和后半段大量的意识对白,构成了导演私人回忆性质的小镇,很像翻看相册先试着回忆片段的过去再来体味曾经的细节,镜头语言非常不错,背景声音异常丰富,非常喜欢安纳托利亚高原的雷声......
stknight2012-02-10
3
努里·比格·锡兰的剧情长片处女作,带有自传色彩。影片透过孩子的视角去讲述居住在荒芜小镇上的一个家庭的故事,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必须面对和处理越来越复杂的各种关系。前面30来分钟还好,后面野外篝火之夜开始话痨起来,幸好片长比《安纳托利亚往事》少一个多小时,否则可能真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