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情简介
消失了12个年头之后,父亲重新回到家中,而两个儿子——安德列(Vladimir Garin 饰)和伊万(Ivan Dobronravov 饰)已经长大。他们虽时时刻刻思念父亲,然真正相会时却产生了隔膜感。
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 父亲皆能轻松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只能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这次旅行,是否能成为父子间的疗伤之旅呢?
本片荣获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3年俄罗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最佳新人和最佳电影奖,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等。
天主教文化奖: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路易吉·德·劳伦蒂斯奖(新锐导演奖):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电影类 最佳外语片(提名)
金豹奖(提名):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343
政治寓言懒得说。只是建议强迫症别看这片,因为父亲这个角色在孤岛上挖出来一个自己以前埋在那的盒子,到影片结束导演也没打开给观众看过。

191
影片年份的2003,正好是苏联解体后的12年,故事又说的是强权的回归和瓦解,两个儿子的性格组成,实在让人无法不多想… 虽然种种设定都有种太强的寓言感,但作为一部处女作,它真的非常纯熟,长镜头、色调、音乐,都充满着自信和上帝一般无所不能的感觉,萨金塞夫真是起点颇高啊

154
这部电影写的不是亲情,而是一种信念的生与死,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背景下,整个民族都带有一种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调,包括儿子一进门看到父亲的角度,和父亲最后的死法,以及一种混乱迷茫的感觉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475
在你喉结隐现筋肉渐鼓,看一切不顺眼,打架就拼死到底,开始对美女有反应的时候,有个男人在12年后突然出现说孩子我是你爹,不听话就煽你耳光,你会有弑父情结,你一定要有弑父情结,只有这个影子朽木一样轰然倒下,你才能懂得爱与责任,永久摆脱恐高症的困扰,安德烈、伊万,剩下的夏天都是你们的了。

103
蓝光修复之后的画质更蓝了,很完美的处女作,最后半小时整个人要疯掉了。

101
政治寓言,老塔重生

71
完全抽离背景和环境的叙事,冷静有力,寓言就该这样拍。

99
真的很好的片子,可是美得残忍

64
俩怂孩子谋杀了父亲再毁尸灭迹

190
以为是一部“父亲缺席,之后回归,父子冲突,之后和解”的煽情故事,结果最后半个小时,彻底颠覆了我的“以为”。这是一部可以从亲情、政治,多重角度解读的“寓言”,十分耐品;镜头也美,师承老塔,非常耐看。

38
镜头语言丰富...

34
一个缺席的父亲才是一个永久在场的父亲

6
情节的设置如此刻意且呆滞,主题的表现如此单调而浅显,请勿碰瓷老塔,萨金塞夫应该转型拍摄惊悚恐怖类型片。

33
父亲,或者说一个自称父名者在消失了12年的到来是延迟的,象征秩序的入侵。并在一个缓慢后拉的餐桌镜头之中,建立起主导性地位,但这种主导性地位实际上是一种威胁性的平衡,两个孩子从不同位置的逼近威胁着这个宗教,历史,政治层面的多义混合体。
岛屿充满了菲勒斯的指示物以及“父亲”的潜意识,也是旅行的尽头。进入这一场域,意味着影片中日常空间彻底被抽离至形而上空间。《回归》则是在这一领域的象征弑杀,作为中介物的父亲必然按照传统习俗被象征弑杀,他的死重写了创世纪的七日,是原始人的象征交换,或者弗洛伊德的弑父戏剧,弑父=成长仪式的公式。影片中无数的“水”之意象无一不指向着这一以倒叙形式出现的决定性行为,当这一伪神逐渐沉入水底之时,父亲之名万岁,另一个伪神的诞生——《回归》或称《重复》。

30
诗化寓言,父权的崩塌与重建,表象下更蕴含隐喻

32
很好看,感悟颇多

114
冷冽得近乎残忍,心痛

2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啥时来个中国版

24
非常冷静的俄式寓言,镜头语言掷地有声,省了几万句台词。俄罗斯电影特别哲学系,简单的故事折射人格,社会里缺失的父权教育,又引入必然的意外将一切血缘关系重建。开场的沉船与结尾呼应,的确很妙的体验。

70
4.5;父亲的缺席从12年变成永远,照片里一度曾经存在的身影悄然隐去。灰蓝色调沉静凝练,水面波光是萨金塞夫的辨识标识之一,师承老塔明显。上帝(父亲)用七天创造世界,弑父之子的回归之路,注定要做俄国大地的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