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本片是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少年班尼(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酷爱观看录像,就连自己房间内也有一部摄像机。一天,他邀请了在录像店外认识的陌生女孩(英格里德·史塔斯纳 Ingrid Stassner 饰)回家共同观看他拍摄的家庭录像,在共同把玩一把土制气枪时发生了意外,班尼杀死了女孩,并录下了经过。几天后,班尼向母亲(安吉拉·温科勒 Angela Winkler 饰)和父亲(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饰)坦白自己的杀人事件,二人大吃一惊。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班尼去埃及旅游,自己则留下处理尸体。问题是,班尼的罪行就这样消失无踪了吗?
本片获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西比奖,并被提名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奖。
Peter Cat2012-11-15
36
评分:B 哈内克恐怕是在世导演中气质最接近哲学家的,从职业生涯初期开始,他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就不停在挖掘恶及伦理秩序的冲突。放弃庸俗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朝人性深处去窥视。这使得他注定比同时代其他导演站在更好的视点上。
Clyde2013-07-20
9
如果说《隐藏的摄影机》的暴力是“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那么,《班尼的录像带》的暴力就是“看得见”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哈内克以冷酷的方式审视着这个世界:暴力,就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
喜上眉梢邪王子2010-02-08
44
哈内克在拍冰川三部曲的时候,肯定内心在高呼,中产阶级去死吧!!!!
冰红深蓝2020-05-21
23
可以和《录影带谋杀案》与《死亡论文》一并看作“暴力影像三部曲”了。哈内克塑造的班尼这个角色没有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似乎将杀人看作了游戏(此后的[趣味游戏]也是其变奏)。无处不在的录像带和电视广播媒介(贯穿“冰川三部曲”始终),各种“框中框”(画框中的播放屏幕)与镜面反照。吊诡的是,录像带既诱发了冷漠与暴力,同时又记录并促成了对暴力的惩罚。中产阶级的优越感、隔膜感与无视他者痛苦的心理亦由母子二人游览埃及时所拍摄的录像彰显出来。哈内克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功力炉火纯青,特别是对杀人场景的呈现方式——通过画面中的录像监视器呈现,而受害者却始终在画中画的画外,那一声声的凄厉惨叫更能震动观者。杀猪(让我想及[老无所依])的录像段落在片头与片中均有倒放或慢动作,凸显了操控/游戏心态,及逝去生命的无可挽回。(8.5/10)
brennteiskalt2017-07-31
12
哈内克早期的[班尼录影带]极好地反映了他的冰冷风格和后期的主题,例如暴力的毫无来由和父辈对子辈罪行的遮掩。然而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对影像与真实之间吊诡关系的反思:一方面影像的"假"让人与现实混淆,并促成了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像却无比真实地记录了罪行。唯一不成功地是片子里浓浓的劝世意味。
兮称2012-01-04
11
一口气看完压抑得有点想吐,自毁倾向又要爆发....................
文泽尔2012-11-25
7
冰川三部曲之二 哈内克对犯罪语境中家庭伦理关系可能性进行探讨 班尼行为的奠基 在起首杀猪及美式恐怖片录影带中已给出暗示 片末的父子对话也印证这点:杀人纯粹出于好奇 在此人与猪之间并无区别 用前三分之一来压抑 到录像带里三枪响过 再到家庭讨论尸体处理 直到最终逆转 情感起伏如脱缰野马 不错看
寒枝雀静2017-08-27
4
C+ / 录像带本应是媒介伦理探讨的中心,但这一元素又总是游离在表面,因而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不明。没有《趣味游戏》般的压迫感,更没有将对媒介与人性的质问由表及里地撕开。不同介质的变换建构了错落重叠的叙述者,教堂管风琴段落极佳。这几天觉得哈内克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安东尼奥尼。
一一2009-05-26
8.0/7.2 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内个死猴子2012-10-19
66
窃听风暴的爹,铁皮鼓的妈,生了个老无所依的儿子。录像部分很好。偷拍戏可以有很多的启发。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秃先生。
米粒2012-08-16
5
靠,哈内克真是太变态了,前半小时的折磨感真是比隐藏摄像机更厉害。。论折磨观众无人出其右。。当然后半段有点跟不上的样子。。呃,原来这就是趣味游戏里面的变态少年之一啊,演变态有一手。。。
麦兜2010-02-24
9
不咆哮的野兽。
雕刻时光2022-11-04
4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家庭关系的梳理、时常观看的B级电影、不见阳光的房间、父母夜晚的声音、爷爷的葬礼、杀猪的录像、姐姐的欢乐与自己的孤寂,共同构造了班尼的变态!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2011-05-01
8
傻逼青年容易干这种脓包事
hitlike2007-06-06
15
镜头用意有的地方过于明显而显得愚蠢
JeanChristophe2019-08-15
4
"动物之血". 本片最有趣之处并不在父权的、中产阶级的或犯罪心理学的深度,而是充分挖掘双关意义下的"Shooting"(拍摄/射击),探讨了重复的动作或影像如何对观众心理产生作用:我们不安地发觉,暴行的张力如何被重重屏幕所阻断,在第一枪的震惊之后,余下几枪竟令人感到某种麻木的快慰;在第一段拍摄(first shot)的冲击之后,回放和倒放都无法再次唤起观者共情――重复的动作和机械复制时代的影像营造出习以为常的观看惯性,在看与被看的命运下,一切人与物都无从遁形. "You shoot the great places and the pretty people. All those girls and boys. SHOOT THEM DEAD."(威尔斯,《风的另一边》)
艾小柯2010-06-10
12
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大过叙事内涵。我依然觉得这种题材并不适合用电影,这种无法确保观众注意/关注某些重要信息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蝉鸣知了2011-03-18
2
孩子盘中餐,蒙娜丽莎和蝴蝶的墙上画。微笑哀伤生死标本不过是框中景。论大师,戈达尔似乎漏了个哈内克。
火娃2014-07-23
8
7/10。如[伊甸湖][男孩不哭][晨曦中的女孩]告诉我们庇护罪行的平庸之恶远比极端之恶危害性更严重,侧旁敲击的信息处理不带主观。哈内克师承布列松的真传:主人公日志式的叙事方式,离开情节的视点与画外音铺陈(录像中气枪杀人),景框静止,演员无表情,暴力无动机,冷白色的置景构图投射内心的压抑。
山上风下2012-10-06
3
哈内克是变态,鉴定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