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简介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
最佳混音(提名):约翰·T·赖茨 / 大卫·E·坎贝尔 / 格雷格·鲁德洛夫 / 沃尔特·马丁
最佳音效剪辑(提名):阿兰·罗伯特·默里 / 巴布·亚斯曼
电影类 最佳导演(提名):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最佳外语片
海外作品奖: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花儿果果2011-11-23
201
旗帜,英雄,都是根据需要制造出来的,真实的故事不精彩,但不该被埋没。老牛仔出口,得细品。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2010-12-29
115
关于硫磺岛战役的又一个故事。We create heroes, because we need heroes。战争场景表现手法跟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差不多,这好像都成了美国战争大片的固定模式,但是很有用。可惜再没战场给男儿扬名立万,也庆幸目前没有战场让男儿血肉横飞。
四月物语2007-04-29
204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实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巴喆2012-11-23
105
老爷子再次给了我感动和力量,不是因为他拍的有多血腥多英雄,而是因为他拍出了人性的真实。画面黑暗,场面弘大,战争画面相当真实,尤其是后半段的那段吉他小调背景配乐,非常令人动容。PS:只要有必要,英雄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在某地。8
托尼·王大拿2013-11-06
71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八月槎2007-07-30
132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炉火纯青,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我呼吸的空气2011-10-16
47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忙忙的,蜻蜓点水。演员表现一般,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柯里昂妮2019-10-06
37
硫磺岛战役的一体两面,东木的《硫磺岛来信》显得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意识冲突,但在《父辈的旗帜》里显然找到了更适合他本土性的切入点。一张照片牵扯出战争本身的荒谬、对掌权者的讽刺、对美式价值观的怀疑。那些宏大的意义被个体生命的尊贵消解了,东木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英勇的生命正言,历史虽会过去,但生命的意义长存。
赱馬觀♣2010-02-16
50
英雄巡回募款,受到政要接见。参议员问绰号酋长的大兵,“我听说你用印第安战斧砍日本人。是真的吗?”“不,先生。”“跟他们说是。故事更精彩!”……可见“撕鬼子大法”的确是作为一种反讽手法出现。但差别在:父亲旗帜中,我们感受到讽,因有“正”的对照。而中影将其上升到风格,几乎与胡拍无异。
Wayne2007-01-11
33
首先要知道這部片子來頭可是不小啊,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斯皮尔伯格的監製,其實剛開始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呢,看完之后覺得影片不是説戰爭了,而是所謂的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來的遭遇,戰爭雖然也是龐大的,殘忍的,或許以前看過太多的戰爭場面,這片子幷沒有給我留下戰爭場面的印象,倒是戰爭場面時候用的淡淡的彩色(差不多是黑白了)確實有種戰爭的真實感覺在裏面.覺得影片中間的講述三個"英雄"的城市巡迴演說著墨太多,沒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到時后麵英雄們後面的遭遇比較讓人感覺傷感,或者是國家需要英雄的時候妳才是,不需要的時候
圆首的秘书2019-08-30
30
比利·林恩的先驱,除掉120帧这种技术,其实父辈的旗帜在任何层面都绝不逊色
观天2019-05-07
23
前:反动《大兵瑞恩》;后:碾压《比利林恩》
综合(剧透):《硫磺岛的来信》套拍电影,共享部分场景和镜头,两片可拼接为一个完整文本。模仿《大兵瑞恩》开场推镜头转场,但时间线顺序相反。借《瑞恩》主题“我们不会抛下任何一个兄弟”来做反讽,展现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大量交叉剪辑/闪回,多以台词和场景做相似性转场。作为本片核心事件的“插国旗照片”以及它所“制造”出的战争英雄本身就是荒诞的,记错插旗人又增添了一层荒诞,而这一切荒诞的来源则是精明的媒体资本家政客以及渴望得到英雄的狂热民众。被自己人打死的士兵,被媒体捧上神坛又被拉下神坛的英雄,在战争中,荒诞比残酷更真实。李安认为战争英雄被当做小丑是可悲的,东木则更进一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战争英雄。相比东木,李安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嫩了些。可惜本片旁白太多。
应用层协议2021-01-10
2
查了一下,自己是12年看的《硫磺岛家书》,时隔八年多,终于是把带子的A面听完了。东木请来老斯当监制,战争场面基本因循了《拯救大兵》的风格,但《父辈的旗帜》倒很可以视作《拯救大兵》的B面,老斯是正写的英雄主义颂歌,东木是反写的英雄主义自省。其实翻看东木的创作生涯,他并不是一个很擅长多人物、多线索以及复合表达的导演,他真正拍得好的片子,往往就是专注讲好一两件事、拍好一两个人。到了《父辈的旗帜》,人物、故事线还有主题表达一多,他的掌控力一下就显得捉襟见肘,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有些杂乱,反观《硫磺岛家书》,可能是因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对手,表达欲没那么溢出,各方面都要凝练不少。不管是当初评论届的反响还是现在的观感,硫磺岛一战的B面确实是比A面更好一些。另外看完这个更加觉得李安拍比利林恩真是没啥大意思。
安蓝·怪伯爵???2010-04-27
44
电影的切入点,加分!别忘看字幕后。
影志2007-02-24
7
看完后只记得音乐比较好听
小黄豹2011-06-23
2
他们被当作英雄送返回国,却在狭小的列车过道痛哭失声,宁愿死在兄弟们的身边。"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
小A2010-11-05
9
又重新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好像没第一次粗看时候那么烂,其实老头导得挺好的,问题出在故事上,这个剧好像没什么像样的冲突,哈吉斯一直在渲染的矛盾核心其实看上去并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纠结的点。不过金牌编剧所架构的渲染性桥段还是挺给力的。
阿奇波尔德2013-07-11
4
很有趣老爷子在06年献上了一对极其出彩,两部分别用日美两军角度呈现的色调超赞剧本交相呼应的二战伦理片。《家书》也许更符合普通观众对“另类”剧本的挑剔但这也不能说明《旗帜》就略逊一筹。《家书》叙事剪辑不如《旗帜》那么独特所以就给我了个“冗长乏味”的印象= =|||我哪天重看
粉红色大象2011-10-21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heroes,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Panda的影音2021-01-05
如此看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两部2006年导演作品《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还挺适合搭配在一起前后观影的。—— 时势造英雄,媒体造名人。有些英雄可有可无,没了他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他?没了他们时间照样走、地球照样转,只不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命运可能因此有所不同,可能变坏也有可能更好?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有些人讲述英雄名人事迹,时常直言那些正面,却忽略了平常面乃至反面的存在。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知识思想境界终究有限,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做事难免出错,再怎么夸大其词的鼓吹正面,其平常面和反面还是不会消失不见。……哎,说这些有的没的,等到人类灭绝乃至地球、太阳、宇宙都毁灭了,就没人Car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