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是天堂 إن شئت كما في السماء (2019)
剧情简介

苏雷曼从巴勒斯坦逃离,渴望前往新的家园生活,却意识到自己的故土如影随形。对新生活的期待很快沦为一个荒谬的笑话:从巴黎到纽约,不管他走到哪里,总有些地方让他想起祖国。在这一部关于探索身份、国籍和归属感的喜剧故事里,苏雷曼提出了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我们能够真正称之为家的地方到底在哪儿?

费比西奖 竞赛单元奖

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伊利亚·苏雷曼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伊利亚·苏雷曼

LORENZO 洛伦佐2019-05-25
75
导演非常可爱,沿用对称美学以及三段式结构,把该死的政治问题具象化,最喜欢卢森堡公园的椅子和纽约超市的枪支两段。果然世界各地都有冷漠的人、没用的警察以及只关心噱头的政治白莲花。巴勒斯坦国将不国的控诉也融于戏谑之中。剧本精巧但也有不足:因场景割裂显得有些堆段子,有些矛盾的落脚点也有些过于轻盈,以至于失去了喜剧本该有的嘲讽力量。
徐若风2019-06-19
82
4.5 今年目前为止在电影观念上最喜欢的新片,而且来自于一个60岁的巴勒斯坦导演,意想不到。旅游vlog+默片喜剧变体+导演颜艺大舞台——用“视线的看与被看”来拍摄政治电影。集齐各种有趣的高概念,将这个荒诞的世界拆解,在他国的另一维度上寻觅乡音,大量无可奈何的弦外之意充斥其间,把世界当作巴勒斯坦的缩影。且单论喜剧效果,本片的处理也很出色,放着梗不谈,观看苏雷曼的这张脸吧:水汪汪的眼睛、无辜的嘴唇、呆萌的表情,简直就是导演界的布朗熊,可爱炸。
jj73浅之2019-06-19
63
谁能想到这是一个战乱国家的电影啊!一个社恐电影人对世界的观察,对这永保好奇心、充满想象力和通透豁达的世界观产生剧烈的共鸣。明明那么幽默有趣,却像一个武器,在我因为身陷电影行业、多少被消磨了对电影的一些热情后,它把你向“对电影的热爱”的火焰中心又逼近了一大步,迅速找回最初的赤诚。为此,我哭红了眼。观影过程中我看了几次表,不是因为漫长,而是害怕它即将结束。感性上已打满分@siff
Mr. Infamous2019-06-19
49
真的要大呼可爱啊!导演兼主演像一只狐獴、地鼠或橘猫,清醒与警觉的眼神下糊着一层怯怯的萌态,看得小心肝都在消融。可明明电影充满残酷的冷冰的政治隐喻、国别思考,只是一旦运用那种童真的、瑰奇的、魔幻的形式呈现,那种漫画式的趣味就飙升了。尤其是全民武装、变装出行那几段,想象力格外有趣。而对称的画面、动作,以及重复的蠢蠢的运动轨迹,又是另一种强迫症式的美学,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四星半。@上影节。在SFC上海影城观影,而16号正是在此偶遇配角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胤祥2019-05-26
34
#72nd Cannes# 主竞赛Special Mention+费比西。今年戛纳最后一场也是第20场主竞赛。不是最好的苏雷曼,但是是最寓言的那一部(无人的巴黎+群魔乱舞的纽约),“会有巴勒斯坦吗?”“绝对有,但不是在你我有生之年”。还是一个一个小段子,重复变奏三翻四抖,有些地方简直要把人笑死。费比西发给这部真是有勇气有品位!
黑狗成2019-06-21
37
作为对观众们终场时尴尬鼓掌的有效治理,苏勒曼选择自己蹦迪。
亵渎电影2019-12-28
26
让人想到他早期的片子,他的这种喜剧风格确实可以媲美一些喜剧大师了,不动声色的用视听制造喜剧效果,借用自己巴勒斯坦人的身份完全政治表达。一个巴勒斯坦人眼中的世界,在巴黎人民眼中他是空气,于是整个巴黎也是空无一人。到了纽约瞬间成了另外一番人人持枪的景象,最后直接用机场安检点拨一下,整部电影瞬间就清晰了起来。不愧是苏雷曼,拍出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圆首的秘书2019-05-25
28
玩弄各种符号,开头其实还有点罗伊·安德森的意思,后面就彻底空壳化和刻板化了。只能说有些场景还是可以的,但有一些确实让人不忍直视。鱼目混珠,鱼目多一点。不知道美国黑人看这片子会作何感想?
幽灵不会哭2020-04-20
13
想必苏雷曼将自己的许多亲身经历用喜剧化的手段融入了这部电影中,在巴勒斯坦、巴黎和纽约,他想为自己的电影找到投资,但却不经意间感受到这个世界隔绝与冷漠、偏见与疏离,邻居是如何定义的角色?他们介入我们的生活是否一种入侵?还是久居墙内早已失去了对他者的信任?我们下意识地躲闪,对于陌生的文化排挤,在巴勒斯坦,宗教的固执与最后年轻人的跳舞,寄托了苏雷曼对巴勒斯坦人身份解放的希望,而巴黎呢?在外籍劳工眼中它是权威,在游客眼中是美丽,在巴黎人眼中是矜持与审慎,抢椅子那幕真是讽刺了这种虚伪的高傲,纽约呢?是美国的所谓多元价值下的厚此薄彼,美国的两种面孔,在这里,巴勒斯坦远不是政治正确的代名词,而是被压制打压的对象,就如盖尔的客串,美国人的自由只不过是以他们的价值包裹下的理解,这个世界似乎仍然被大海所隔离
科林2019-06-20
7
导演献给祖国巴勒斯坦的一场恢诡谲怪、荒诞无稽的“天堂”之旅,十分妙、非常逗。
xenia2019-06-19
10
在完全没概念巴勒斯坦的情况下看了电影,画面干净,导演主演可爱,随处幽默感,直到主角忍不住去占卜,机场安检发功,再到最后一刻借由迪厅来打破之前所有的安静克制。最后字幕打出了 to Palestine 让人心颤。 出了影院就开始查巴勒斯坦,巴以冲突等等等等……然后认出了天使穿的是巴勒斯坦国旗,明白了为什么占卜师说会是巴勒斯坦。。但不是在他们有生之年。。明白了到处那些装腔作势奇怪的警察和可笑的医疗救援车。。。还有主演不停喝酒和那句经典台词“全世界喝酒是为了忘记,只有巴勒斯坦人是为了记住”。太多的隐喻无奈被包装在了精美安静的画面里,嗯这是一部看起来很不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的片子,导演想要拍中东与和平。。
欢乐分裂2019-06-21
4
3.5;罗伊·安德森式荒诞冷幽默,碎片式塔蒂,规整型面瘫基顿,若干个抽离现实的片段很迷人。远离家乡的旁观记录,数度以为被卷入非常事件,最终流向于泛日常。突破疆域寻求故音,那个消失的名字一定会再度出现。
基瑞尔2019-06-20
3
完全是强迫症的“福利电影”。巴黎的救护车停止下来为流浪汉提供餐食服务,纽约的抗议者被NYPD追赶,然而故乡有柠檬树、聒噪管闲事的邻居和婆娑的树...这部小巧格局的片子把握着异乡人与家乡千愁百味的牵联,也有关于亚欧美三洲的时事纵横。当中导演在推销电影pitch所遭遇的困难更是点睛,一路下来饶有趣味。GGB几秒客串cameo实属最惊喜彩蛋!PS 在我眼里Suleiman其实比Banderas还值得获封影帝,那双不断观察又暗读一切的眼睛,幽默与焦虑都不动声色收于其中,完全点亮了这部电影。
火娃2022-07-29
4
8/10。很难绕开导演的巴勒斯坦身份去讨论影片,例如他的邻居堂而皇之进入院子里偷柠檬、剪树枝直至据为己有,似乎嘲讽了巴以的邻里关系,再如导演来到巴黎时,观察到黑人清洁工不满地看着法国庆典,也能够理解以色列境内巴勒斯坦人的心境。但更多时候苏雷曼的轻盈手法是反意图阐释的,从巴勒斯坦(街头械斗、赏鸽的警察对醉汉熟视无睹),巴黎(电轮滑警察、用苹果电脑写作与飞入屋内的鸟)再到纽约(公园的天使女人、机场安检时环身旋转的探测器),许多桥段魔幻而记忆犹新,但愉快的奇遇中仍逃不了外界对巴勒斯坦人的特殊性审视,巴黎的制片人因企划‘‘不够巴勒斯坦’’而否决他,纽约的黑人出租车司机不断惊叹他的巴勒斯坦身份(免了车费),即使在美籍阿拉伯人支持巴勒斯坦的礼堂集会,也不许鼓掌太多,隐晦显示出一种异乡人的身份禁锢与失语状态。
過期罐頭2019-06-21
3
城市漫游片,确实很像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但同时又提供了一种很智性的目光,这个目光不仅看着这个城市,也看着银幕前的每一个观众。
oDD-O-o2019-05-25
4
第一部苏雷曼,还是蛮喜欢。主要风格太独特了,偷窥狂苏雷曼老爷爷的社会观察记事,颇有些罗伊·安德森的感觉。从家乡到巴黎直到纽约,苏雷曼用自己拍电影的情节串联起来各个地点,即便观察有些夸张,些许情节因为缺乏背景而无法理解,但是其风格的轻松和可爱足够成为主竞赛最特别的影片之一。看完也不得不感慨一句: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Olafisaac2019-05-26
88
在冷酷的凝视中,苏雷曼致敬John Berger,影像在时间轴展开,其连续性建构了无可逆转的观点陈述。片中出现的天使应该与Walter Benjamin的历史观和Paul Clee的「新天使」有着不少联系。作为集体的记忆,文明的言说,历史于当下诞生,在名为“进步”的风暴中来不及收拾过往的遍地尸骸而面向未来。巴勒斯坦作为一个“不存在”的“国家”,其民族性和集体意识正在悄然流逝,而极少数的个体,努力通过文化以记忆抵抗遗忘,留住最后一丝自我身份认同。大量的元素符号充斥全片,如开头偷柠檬的邻居等暗指以色列。巴勒斯坦拥有他们自己的未来,但这个未来是难以探寻的,怪诞的笑点层出不穷,但他们残酷地真实地存在着,哪里都是遗忘,哪里都不是家,归属感到底在何方。愿Oblivion永远只停留在影像世界里。
十二辰子2019-05-25
6
画面的对称到剪辑的对仗,依旧延续个人风格(很罗伊安德森)。导演即作为巴勒斯坦人存在,又同时身为旁观者。相比起以往的作品,这部的隐喻(或者是明喻)和政治诉求都直白了当了许多,但是还是比帕纳西给人感觉好多了。
btr2019-06-23
33
本届(迄今)新片最佳。从拿撒勒、巴黎到纽约,再回到拿撒勒,苏雷曼面对着镜头,成为了镜头。他观看世界——但这样的说法不尽准确,他已经偷偷修改了他正在观看的世界,将之变得空空荡荡,空空荡荡得如同舞台,适合上演一幕幕冷静、荒诞、意味深长、更接近现实的核心而非表层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