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情简介
影片以1960年代初的纽约音乐界为背景,讲述19岁的鲍勃·迪伦,从一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迅速声名鹊起,他的歌曲和神秘感在全世界引起轰动。1965年的纽波特民谣节上,他首次在舞台上使用了电吉他,他的音乐从民谣转向摇滚乐。
最佳导演(提名):詹姆斯·曼高德
最佳影片(提名):詹姆斯·曼高德 / 弗雷德·伯格
最佳音响(提名):大卫·吉亚马科 / 唐纳德·西尔维斯特 / 保罗·马瑟 / 托德·A·麦特兰德 / 泰德·卡普兰
最佳女配角(提名):莫妮卡·巴巴罗
最佳男主角(提名):提莫西·查拉梅
最佳男配角(提名):爱德华·诺顿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詹姆斯·曼高德 / 杰伊·考克斯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艾丽安·飞利浦
电影类 最佳剧情片(提名)
电影类 最佳男配角(提名):爱德华·诺顿
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提名):提莫西·查拉梅
电影奖 最佳影片(提名):弗雷德·伯格 / 提莫西·查拉梅
电影奖 最佳选角(提名):耶西·拉米雷斯
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提名):提莫西·查拉梅
电影奖 最佳男配角(提名):爱德华·诺顿
电影奖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詹姆斯·曼高德 / 杰伊·考克斯
电影奖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艾丽安·飞利浦
最佳电影导演(提名):詹姆斯·曼高德
电影奖 最佳男主角:提莫西·查拉梅
电影奖 最佳群戏(提名)
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莫妮卡·巴巴罗
电影奖 最佳男配角(提名):爱德华·诺顿
最佳影片(提名)
最佳男主角(提名):提莫西·查拉梅
最佳男配角(提名):爱德华·诺顿
远见贡献奖:詹姆斯·曼高德 / 提莫西·查拉梅
最佳男配角(提名):爱德华·诺顿

43
喜欢艾莉范宁角色的感情线,她带迪伦参加protest,鼓励他唱自己写的歌;当迪伦在Newport对着台下的万千观众唱风中摇滚的时候她的凝视坚定又悲伤:他的音乐、才华和桀骜不驯,终究不再只属于她了。舞台上全新又陌生的他,多像一个complete unknown

66
迪倫和他身處的時代一筆帶過,迪倫和他的私人生活濃墨重彩。攝影機熱衷在主角唱歌時反复懟到周圍角色的臉上來傳遞「你的音樂令我沉醉 or 痛苦」的信息,這鏡頭語言放在好萊塢都算是爛俗了。

21
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几乎没有展现那个时代和他的音乐之间重要的关系,只是在电影中作为背景轻描淡写带过了。电影整体对于他的音乐是展现得很好的,而且真的做到了用音乐讲故事。爱德华诺顿虽然是个xxxx但是演戏确实是非常不错...以及我小时候是不是太傻了点我一点没意识到joan baez和bob dylan之间的关系...*facepalm*

40
歌唱得都不错,但只是流水账地把名曲串联在一起,配上不痛不痒的三角恋。背景中暗示的时代变迁在贫瘠的文本里显得可笑,人物弧光也很难让人共情,甜茶明年再战影帝吧

43
看着Timmy咬着后槽牙学Bob Dylan说话两个半小时看得我坐如针毡,随后我立刻去翻采访,本人说话正常点,不过那种吞吞吐吐说话不清的感觉学到了……好无聊的电影,我对Bob Dylan一无所知,看完电影后除了知道Bob Dylan脚踏几条船,对于音乐创作坚持自己非常叛逆,其他依然一无所知。歌不是我喜欢的,当年看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也是从头睡到尾。

35
故事讲得好烂,看完只觉得Bob Dylan是创作很天才但有青少年病的asshole。歌还是好听的

30
[AMC Eastridge 15] 全场几乎都是老年人。落入音乐传记片俗套: 音乐串烧

28
还是喜欢真正unknown的那段时期……
后面成名之后整个质感都变了😭
甜茶演的不错啊连唱腔都很像!依稀记得二零年刚粉上茶的时候 他就已经在看Bob的传记了!将近五年后终于看上啦 给甜茶打五星🥰前半段我特别喜欢 质感好音乐也好 上世纪纽约的那种vibe也好带感啊 应该会找时间再看一遍?后半段感觉就戴着墨镜走来走去不知道在干嘛(

9
0 / 很久很久很久没有看如此纯粹的零分电影了。全片唯一的记忆点可能是房间里挂的汉语书法上写的“基情”两个字吧。

17
自弹自唱的甜茶,对于复刻不情愿被困在固定类型中的迪伦有一定的互文意义。音乐传记片太是曼高德的舒适区了。

20
音乐类的传记片总比其他传记片更容易打动我,几段Bob Dylan对着Woody Guthrie的弹唱我都止不住流眼泪。前半段有点一般,后面越来越精彩。这部电影适合点一杯烈一点的鸡尾酒,前半段跟着音乐摇一摇,后半段酒劲上来后彻底融入rebel spirit。

3
真的好喜欢60年代的纽约

7
今年甜茶看得有点多了,跟 Bob Dylan 也不熟,平安夜选这部其实有点犹豫的,看到短评里说大半篇幅都在唱歌,hell yeah!就来了。时间线到专辑 Highway 61 Revisited 之前,也就是 1965 年,对于我来说还是太复古了,台下的人为吉他插电而暴怒的时候我:干嘛啊?好好听啊!你们不喜欢吗?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实在是油盐不进。感情戏一般,take away 是他喜欢在贤者时间写歌并且不让别人睡觉,整这些还不如好好点题。特别招人喜欢的角色,目前不清楚人物弧光来自迪伦本人还是甜茶,但是听着歌,看着台下/录音室外面亲友笑得像老父亲一样,还是会嘴角上扬。How does it feel?愿你不必随波逐流。

19
3.5、平安夜點映簡直老年人專場、、、突然覺得bob dylan是極少數傳記片個人生活極度清水的音樂人了😅其他演員都還好、joan baez太有魅力了!突然get了為什麼是這麼多人的女神、老一代人音樂人裡bob dylan也算近十年裡還會出現在大眾視野裡的、包括之前參與錄製hes funny that way

4
Every time it gives a close-up on a character’s reaction scene, the movie gets worse. Best music biopic in years tho | 甜茶颜值又回来了 好会拍|strong 4

missed the beginning cuz of being late...

7
能在一部2024的电影里听到这么多迪伦的歌已经很满足了😭

一般这种伟人音乐传记片要不关注性格缺陷,要不探讨社政议题,但这部算是少有更多从纯粹创作自由的角度出发来构造。甜茶绝对是好莱坞现在最被滥用的男星,这部全程不像,不过口音表现还过得去。最出彩的是近年很少看到的Edward Norton,人老了气质成熟许多。

19
有点一言难尽,落入了我最不喜欢的那种传记片模式的窠臼,试图展现一个丰富的Bob Dylan,可是音乐、爱情、政治...每个方面都沾点边,但每个方面都不出彩;人物也是有点纸上谈兵的意思,唯独甜茶跟Elle Fanning的这条线让我动容了一下。以为导演可以重塑《与歌同行》,哪知道更让人看到了华金塑造的Johnny Cash有多好。

4
电影进行到中段时意外好看,茶渐渐适应了迪伦这个persona,导演也没有试图解释天才怎么运作,而是用庸人视角旁观迪伦——导演不是天才,即便天才也很难理解其他天才,但普通人面对天才时的态度显然可以被呈现(所以Suze、Pete Seeger和Joan Baez在片中都有动人时刻)。可惜这个视角在最后一幕没能持续,茶显然也驾驭不住爆炸头迪伦的爆炸气质。我们的时代终究只能放行这么一个PG-13版本迪伦,要真正领略他的魅力,直接去看The Other Side of the Mirror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