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 (2024)
剧情简介

英格丽(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和玛莎(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年轻时是好朋友,她们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她们渐行渐远。失联多年后,她们重新开始了联系。

布赖恩奖:佩德罗·阿莫多瓦

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佩德罗·阿莫多瓦

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蒂尔达·斯文顿

最佳导演(提名):佩德罗·阿莫多瓦

最佳影片(提名):埃丝特·加西亚 / 阿古斯丁·阿莫多瓦 / 佩德罗·阿莫多瓦

最佳编剧(提名):佩德罗·阿莫多瓦

最佳女主角(提名):蒂尔达·斯文顿

嘟嘟熊之父2024-09-02
91
期待拉满也不会失望。死亡的阴霾被色彩、光线与气味,植物、家具与老电影反复驱散,又很快在可视化的身体疼痛与心理焦灼中聚拢,连带着对旧日时光的悔恨,浸入近乎解脱的临终状态。大概是语言体系的变化,对话更轻柔更富试探性,反应的节奏也多了一层困惑,不再如前作果断。围绕死亡展开的宣示、恳求、预告、排演、审问与欺骗,每一幕都令人屏息凝神。斯文顿饰演的女儿的出现,实现了绝佳的超验效果,阴霾终被阳光驱散,一生如此漫长,生死不过一念之间,越来越富有东方禅意的阿莫多瓦。
不换2024-09-03
71
没有超过阿莫多瓦的舒适区。1.觉得阿莫多瓦从平行母亲开始,就开始尝试一种“女性重新讲述男性故事”的尝试,在平行母亲里是女儿找父亲,在这个故事里则更直白:“战争是男人的事”,但男人集体失语,因此只能由女人讲述或转述。2.在他的女儿国里,蒂尔达和摩尔的双重镜像绝美,母亲也只能藉由女儿还魂。3.多重引用,致敬,阿莫多瓦还在捍卫欧洲艺术电影最后的尊严。4.我感觉阿莫多瓦在嘲弄近年的左翼政治,“take it easy” 5.一星情感分,三年后再次参加阿莫多瓦电影的首映。蒂尔达临终前的造型像极了我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橘子冰2024-10-26
80
配色十级艺术,绝美画面,经常为两位的脸和穿搭而窒息。出来后和朋友聊,觉得可能是纽约太商品化的原因,我看着她家的天际线、艺术品、书、她租的房子,我脑子里只会去想资产价值,上产者的生命痛苦突然就显得很虚浮了。疾病、痛苦、亲情、寂寞,又有多少人的死亡比这复杂和绝望多得多。
废话队长2024-09-03
125
太平了,而且阿莫多瓦近几年的作品都沉迷于一种相当现代性相当豪华的室内装潢,再配上蒙德里安风格的色块拼接,看多了就感觉呆板而缺乏活力。找来这两位演个室内小品,浪费到了有点暴殄天物的地步。喜剧性别议题最为亢进的创作者变成温温吞吞在床边给你讲故事的大爷,阿莫多瓦终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已汪销2024-09-04
99
没人觉得阿莫多瓦的色彩很电视剧吗(没有贬义),但就是横竖看不出电影质感
NidomeAoki2024-09-08
45
非常好,甚至感觉自己世界分为有这个电影之前和之后已经非常不同了(上映二刷预定
甜味放映机2024-09-03
60
我一向是不太喜欢这种长文本室内戏的,太招困了,但这个是真好,像是散文。我记得我刚接触编剧行业时,我的老师建议我寻找灵感的方式,是找一家咖啡馆坐一整天,观察路人,揣测他们为什么那样穿着,会说什么,他们的职业,正在经历什么等等。而这部电影对于作为观众的我而言,就像是在一家咖啡馆里窥探一场私人的生活和对话。 当然,客观的说,对于阿莫多瓦本人而言该作在他的导演生涯实在算不上特别的作品,但是今年的主竞赛而言属于上乘之作
Isomorphii2024-12-21
42
【B】@ Lincoln Center 是很美的,色彩非常漂亮,Tilda的穿搭每一件都想买,但这个故事真的太昂贵了,你能看到纽约最美好、最平静、最老钱的一面,我无法抑制自己去想她这些时装的价格,一粒安乐死药物的价格,一个月豪宅的租金。我太难和不同阶层不同种族的人共情这样一个相当自命不凡的故事。
Q影誌2024-09-03
32
#Venezia81主竞赛 3- 最失望的阿尔莫多瓦作品。他正在贾樟柯化?如果与同样根据濒死文学改编的也是在现在与过去间横跳的《哦,加拿大》比,本片略粗浅,只能说,初尝拍向下兼容片,浅显易懂做到了。与欧容的《一切顺利》比主题更深一步,死亡陪伴者摩尔阿姨(同Sterben中的男主)至少有挣扎,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又与欧容一样,影片聚焦行动,而不是像GOTT对(他人协助/自助)安乐死进行深入探讨,(可能自由意志不需要探讨,)死亡的沉重得以淡化。有部名片(忘了是哪部)因被理解成支持安乐死而被攻击,希望本片不要遭受这样的命运。Swinton又出现时大家笑坏了,阿尔莫多瓦就是不想严肃处理这个故事吧😅衣服很好看,室内装潢大赏略抢戏。
渡边2025-01-14
19
阿莫多瓦不干装修真的可惜了。
仿生德语人2024-09-02
62
故事其实是可以的,但还是建议阿莫多瓦不要再勇闯英语圈了尽快回西班牙拍电影。
红酒与谋杀2024-09-02
59
目前观感最为舒适的一部竞赛片,阿莫多瓦的视觉审美不服不行啊,他片子的美术每每都是沁润心灵的视觉疗愈。这片剧作上最精华的部分还不是数次点出乔伊斯的《死者》作为参照体(片尾摩尔的那次引用是最好的,因为涉及到了叙述主体的转变),而是蒂尔达斯文顿以女儿一角“重新现身”的最后十分钟,且这时的摩尔已经完成了人物职能的置换,捕获了一种超越其躯体和表情的情感真实,设置太巧妙了,这不比斯文顿一人分饰母女两角的另一部《永恒的女儿》高出太多了,最佳编剧奖可以直接颁了。
Gordon2025-01-13
7
对阿莫多瓦来说是一部革新与守旧并存的作品,比《痛苦与荣耀》更加温柔的叙事,用热爱的波普艺术抒发独属于他的诗意。看到了一些阿莫多瓦暮年的妥协,或者说是和解,凝视死亡的过程即是拾起他鄙夷的黑色。我忍不住反复代入英格丽的视角,在悬疑感的配乐里忐忑不安,却又在情绪无处释放的时候,叙事猝不及防地以平静的姿态落幕。英格丽和玛莎如同一个人的艺术人格和现实人格,一个杜撰、感性,一个纪实、理性,但这样极致的冷静和庄重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浪漫。死亡明明是终结和悲剧,却在奔赴死亡的路途上辅以悠扬而梦幻的配乐;而在差点遗失死亡时,配乐显现出的是危机感。蒂尔达真是阿莫多瓦的良药,她的存在就像班德拉斯之于《痛苦与荣耀》一样重要,那份史诗和异类的美感独一无二。注定结局是悲剧,也聚焦当下,将生命定格在绽放得依旧绚丽的一刻。
饮歌2024-09-07
42
即便换成英语,阿莫多瓦还是那个一样的他。他用一篇短小的散文,如同跟好友对话一般谈论了一下生死和面对生死。纽约粉色的雪花,郊外林间的鸟鸣,大块明艳的色彩冲击,还有两个女演员那种信手拈来的松弛…都让整部电影即便是在探讨死亡,都那么平心静气,举重若轻。
montage2024-09-08
33
TIFF24#08|其实不难想象为什么阿莫多瓦在人生的这个阶段会拍出一部这样的电影。片中Tilda要搬离自己熟悉的家才能面对死亡,而与之对应的,是现实中阿莫多瓦也需要离开西语环境才能处理死亡议题。而隔壁房间和其他所有的类似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他即没有困于对往昔岁月纠葛的过度沉溺,也没有让焦虑和恐惧占据议论的中心。他思考的更多是要如何有尊严的死去,又“吊诡”地发现了死亡本身的某些迷人甚至幽默之处。但他当然也绝不是乐观的,那样就成为了《遗愿清单》这样无聊的励志电影。或许在阿莫多瓦的世界观中,死亡是不可名状又有些优雅的恐惧和哀伤,就像片中被轻轻关上的房门,和结尾下起的飞雪。
牙关2024-10-27
17
看朱莉安摩尔演戏好舒服…
鲸鱼星2024-09-09
16
TIFF24 太好了真的太好了,想要自由的活着,也想优雅有尊严的死去
小や2025-01-17
2
人这辈子,就是既报道过残暴的战争,也做过Whitney的会员,见过纽约的粉红雪花,再缤纷而不着痕迹地死去——像个富人那样。
寒枝雀静2025-01-11
16
B+/ 鲜明切分的三段,从扁平的城市景观与琐碎对话逐渐过渡到一种对演员/人物的内部观测。摩尔从被动的观众逐渐成为主动的表演者,是面容,是观看的眼;斯文顿从真实的记录者转变为幽魂,是姿势,是变形的身体;外部空间则从叙述性的、文学的回忆剧场,逐渐转向死亡与未来的排练室/放映厅。实存的银幕上,基顿与乔伊斯构成身体运动与停滞的两极;而不断开关的门与窗成为潜在的银幕:当光透过这些空间的边界时,人物的生命被延续。当斯文顿以一个升格镜头漂浮过来时,我们完全无法辨别她是生是死;而当她以另一身份再度划过同样的弧线时,我们反而能确认:影像的身体是如此笃定地延续与激活着现实的身体。而这可能就是如今的阿莫多瓦对世界尚存希望的缘由。
舌在足矣2024-10-05
24
阿莫多瓦这么一部小品拿金狮当然是补偿意义大于实际,但这种后疫情时代对于死亡的思考、对于末日悲观情绪的批驳,还有最后十分钟的“回魂时刻”都还是能让本片从一众庸作中脱颖而出。而把主线的协助安乐死之外插叙战后归来的男友的悲剧结局也让人感觉阿莫多瓦并没有100%支持前者